科技经费使用、雾霾、苹果手机、诺贝尔……在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面对记者抛出各种的热点甚至敏感问题,毫不讳言,陈述科技体制改革新举措,并对科技创新解决民生难题充满信心。
“对于经费使用的违纪违法问题,我感到愤怒、痛心,更感到错愕”
最重要是增加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
“中国目前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受到一些批评,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万钢直言记者提得很客气。他坦承,经费使用确实出现了恶性问题,如环境领域某知名专家和一位地方科技厅厅长违法违纪,现正在审查。
“出现这些问题,我感到愤怒,也很痛心,更感到十分错愕。”令万钢愤怒的是,科研经费都是纳税人的钱,对此行为绝不容忍;痛心的是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科技专家,违纪犯法,有负众望;更令他感到很错愕的是,“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改革一直是我们努力解决的重点任务,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问题?大家还不满意呢”。
万钢介绍,这几年科技部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拓宽项目推荐渠道;实行网络评审,净化答辩环境,节约答辩时间,把所有评审过程全部录音录像,做到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实现痕迹管理;按照科技人员的需求,每年加快项目拨款速度,加强了项目经费预算评审。
“但是,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在同一条船上共同摇桨的,如果只有一方使劲,这个船也只能在原地打转。”万钢认为,最重要的是增加透明度。我国各行业、各部门、各地方和企业都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如何避免重复,就要靠信息透明。他透露,今年年底,科技部将着力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平台,各行业各企业都能按照本专业进行项目查询。同时,还将推行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把结题验收后的项目放到网上,让同行看做得怎样,好的项目可进行技术转移。此外,加强经费的巡视,建章立制。
“无论是管理还是科研人员,都要共同负起责任来。”万钢认为,作为管理部门,就要创造条件,公开透明,自动接受监督,不断改进。同时发挥社会监督,让科技人员参与到管理过程中。他表示,以后还将考虑采取一些解决深层次问题的举措,如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企业面向市场需求自主决策的作用,探索“后补助”的办法支持创新;基础研究领域进一步发挥“小同行”作用,发挥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调整经费投入比例,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的持续稳定支持。
“我们企业什么时候能够面向市场、创造出像苹果这样的产品?”
合理的基础研究投入结构+成功的商业模式
“我们的企业什么时候能够面向市场、创造出像苹果这样的产品?”万钢认为,我国已经有一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品,如华为的路由器、服务器,高铁等,但创新永远没有止境。
“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企业研发投入总体来说还不够高,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水平还比较低。”在万钢看来,要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要素。首先,要有合理的基础研究投入结构。虽然我国企业投入已经占全社会研发的74%,但这里面90%以上是用于试验和开发,用于本行业的基础研究、前瞻技术探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第二,创新一流的产品还要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和成功的商业模式相结合。苹果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手机技术,而是它的商业模式创新。
“我国一些手机企业,采用网络销售等方式取得很大市场。但总的说来,我们还需要努力,相信不久将来,我们会有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品。”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