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的潮流里,文学、纸质书籍首当其冲地被冲击,原因是语言文字在各种艺术介质当中最缺少直观性、最符号化,它们不像图画、音乐、歌曲、舞台表演、声像节目,更不像3D、4D(是不是正在出现7D、8D)影院那样富有肉感器官刺激感,它们不能给人们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还有臀部腰部震动。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不通过大脑的感受、解读、联想、思考不过是一群乱码,对于懒人,语言尤其是文字完全不能传递足够的信息。这样,不喜欢动脑筋的精神懒汉,当然不希望通过语言文字而希望通过身体与器官来直接接受刺激与抚摸按摩来获取信息。但恰恰因此,是语言与文字包括数字与各种数学、理化生符号,而不是3D、4D能发育与推动思维。语言文字与符号,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与手段。拒绝或者漠视语言文字符号,就是拒绝与漠视思维。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皮肉来接受信息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意味着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的噩梦缓缓逼近。
而由网络宣布《红楼梦》等名著的死活读不下去,正是这种君临人类文化的传播信息手段的牛气冲天与蠢态毕露的新表演,它们干脆挑战经典,挑战人类的与中华的文化史,挑战智力的底线。
除了传播上的成功,还有学识与创造上的成功;除了传播上的明星,还有真知灼见的学人与艺术家;除了搞笑的段子,还有经典的著作。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眼光。
当然,我不是不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大众化普及化不是什么自以为是的精英的愤怒或者悲泣所能左右的。问题在于平衡,质与量的平衡,大众与精英的平衡,高端精神产品与大众精神消费的平衡。我们这里需要政权、市场与专家能够在文化事业文化生活中起到恰如其分的均衡的与适当的良性互动互补作用,而绝对不是一味市场化。
问题还在于,我们这里,有领导在目光炯炯地把着政治关,有市场与传媒联手推进着小品段子式与闹腾腾大片式的产品,唯独缺少的是权威的有公信力、首先是有自信力的专家队伍。精神委琐的孔乙己的学弟学妹们虽然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却面对市场、传播、信息大潮及某些隔靴搔痒的领导而一筹莫展。我们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还有院士,我们的人文科学却只有争不完的议、告不完的状、回避不完的敏感命题与花样翻新、内容空洞的仿制品。这样,在权力、市场、传播的合作中,缺少了专业性学术性高端性专家的位置与声音,客观上把专业、学术、高端评估活动的权威与功能拱手出让位给境外国外的煞有介事的机构、学者与学术书刊。对待舶来的另一种隔靴搔痒,或涉嫌另有所指,有时候我们拜倒匍匐,有时候我们盲从照搬,有时候企图骂倒却又力不从心,有时候则是闭门造车地乱乱哄哄地自吹自擂,图个吉利,硬是拿不出像样的货色。
不论出现多少伟大的议论和愤怒,传播信息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既无法抑制数量×速度的狂欢,又不能挽救精神果实质地品位的或有的颓势,无法使严谨文化人的憔悴与寂寞发育成传播明星式的丰腴红火,无法使浅薄雕虫小技的得意洋洋提升为殚精竭虑的深度思考,无法让烧钱式起哄式的炒作进化为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求索与在精神阶梯上的攀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仍然可以在高等院校,在科研机构,在有头脑有见识有良心的知识界中坚持始终如一的、平心静气的、实事求是的、怀着对真理的追求与献身精神的,以勤为径、以苦作舟的学理研究与艺术创作,我们仍然可以不懈地追求独到的、创造性的、高端的思想与智慧的成果。
尤其是,我们可以勇敢地告诉大家,除了传播上的成功,还有学识与创造上的成功;除了传播上的明星,还有真知灼见的学人与艺术家;除了搞笑的段子,还有经典的著作;除了印数与点击量,还有专业的评估与历史的考验。我们要告诉国人,文化不应该断裂,也不会猝死,文化首先不是力量而是品质,文化的代表首先是诸葛亮、孔孟老庄、李白杜甫……而不是“三个臭皮匠”。“三个臭皮匠”上网固然有可能凑成诸葛亮,也不无可能排除或者宣布诸葛亮的智慧他们死活不能接受。找几千个网虫宣示对于经典的拒绝,不是经典的出丑,而是我们自己的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