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神舟十号载人圆满完成飞行任务,人们在惊叹我国先进的航天硬件设施之时,却很少人知道,成功背后自主化的航天软件系统也有一份“功勋”。
近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自主研发,走出一条发展自主可控软件、支撑航天事业、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道路,要把信息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打破封锁,支撑航天安全
中国航天信息化起步初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设计师通过电脑软件开发设计,然后带着图纸坐火车长途跋涉到生产单位进行工艺生产可行性沟通,再带着反馈的意见回到单位重新设计。多次往返,不仅影响工作效率,安全保密也难以保障。
有一次,航天专家梁思礼等人组成的航天考察小组赴美国考察,对方先进的研发设计管理系统让这些老专家心中豁然开朗,“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考察结束后,以梁思礼为代表的航天老一代专家和负责预先研究的领导就明确提出,中国航天一定要研发自己的集成化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这不但是打破国外软件对我们封锁的需要,也是中国航天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化基础的需要。” 梁思礼说。
经过航天系统多条战线的集智攻关,1989年,航天人自主研制出了我国军工系统第一个CAD/CAM集成管理软件——AVIDM(航天飞行器集成设计制造),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集成化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通过10余年的研发升级和市场化发展,AVIDM系统已经将设计师们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设计人员只要在该系统上点击操作,生产单位就可以看到图纸,并在数分钟内反馈意见。
自主创新的软件系统通过信息化链路传输保密文件及型号图纸,不仅打通了从设计到生产的数据链路,使得问题能够更快速地得到解决,而且还降低了单位的各项出差成本,更提高了保密性和安全性。
更为重要的是,自主软件的成功研发及应用,打破了国外同类软件产品在技术和价格上的垄断,在国防军工领域实现了对国外产品的完全替代。
市场引领,民族软件砥砺前行
为更好支撑航天事业,推动民族软件产业发展,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重组成立软件和信息服务方面的专业化公司——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神舟软件”),促进航天软件走向产业化、市场化。
10年来,以AVIDM为代表的工程信息化软件已经成为支撑航天型号研制的业务工作平台,先后支撑了“嫦娥”、“神舟”、“神箭”等国家重大型号的研制,同时也成为中巴资源卫星、尼日利亚星、委内瑞拉星等跨国卫星协同研制的工作平台。
据了解,神舟软件研发的数据库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已经应用到了国防军工及国民经济领域,成为我国基础软件研发的领军力量,为我国信息安全提供了基础软装备。
神舟软件总裁于衍华说,信息产业自主化道路上,民族软件企业未来发展面临许多压力和挑战。国外软件的激烈竞争和用户不断增长的信息化需求,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民族软件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调整适应能力,还要求能继续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
一些民族软件企业在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下,中断甚至放弃了自主研发的产品,改为代理国外产品,“从国家信息安全出发,我们必须开发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产软件。” 于衍华说。
尽管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还需要砥砺前行,但于衍华说,神舟软件对未来充满信心,公司规划将形成工业软件、管理软件、基础软件、政务软件四大类产品,基于产品打造智慧城市、系统集成、云计算、物联网四大平台,同时基于平台开展服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