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豆瓣、知乎、QQ空间,那里有旧友、有牵绊、有回忆,这是一份长久以来捆绑着我们的数据库。
然而,随着认知的渐渐成熟,我越来越觉得人应该远离社交网络,理由也是在一次次和所谓羁绊的牵扯过程中感悟出来的。
输出:刚开始我天真地以为社交网络是用来分享的,后来发现并不是。社交网络沦为了一个表演的舞台,把想展示给别人的一面展示出来。发表状态、分享文章或视频,其实都是在传递一种自以为很重要的自我展示的信息。收到的评论、互相的交流根本无足轻重,因为这本身就不是输入,而是变相的输出。人们渐渐地戴上了面具,因为社交网站上的你,并不是真正的你,而是你想让别人看到的你。
偏见:每个社交网络都有它的特点。微博“烹饪”着毫无营养的段子只供一乐,豆瓣是文艺青年的温床。在很久以前,社交网络分享还存在价值的时候,我竟然还有过信息焦虑,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但焦虑很快没了,接踵而至的是厌烦。社交网络里开始充斥着软文甚者是赤裸的代购广告、谣言和虚假信息。我实在受不了就屏蔽掉,随着屏蔽人数的上升,我开始质疑屏蔽的人多了,剩下的都是和我价值观差不多的人,是不是更容易形成我固有的偏见?后来发现正好相反,因为偏见一旦形成就不是很容易修正了。多读书、多游历才是减少偏见的良方。
好友:其实放不下社交网络,最多的理由是因为那里有自己的很多老友,如果不玩,如何得知他们的近况、保持联系?其实,我们的社交网络上,多是“浅交”,而非“挚友”。若是浅交,你根本没必要去关心,简短的评论也不会增进感情。所以,真正需要关心的是挚友。而我们关心挚友更好的方式也许是一封 E-mail,或者一通电话。
道理:在网络上游荡时,总会读到一段话或一篇文章,让人忽然如醍醐灌顶般顿悟,我把这些叫做“人生经验”。我们被击中的原因可能是我们还停留在“能理解,但是还不能体会的情况”。很多道理、人生经验我们会从别人的文章读到,会从别人的嘴里听得到。但无论听到还是读到,都还不是我们的,无法领悟。因为只有我们经历过同样的事情、体验过类似的情形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真正领悟,“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社交网络上看到这类信息,可以记下来,但不用放在心上,等到了该懂的时候自然会懂。
发泄:其实社交网络并不只是分享,还是发泄的出口。不吐不快的时候,社交网络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你吐槽出来,大家会一起跟着吐,从而找到心理上的认同感。但是发泄的渠道很多,没必要一定在社交网络上:不一定所有人和你的想法一样,万一他跟你唱反调怎么办?消极思想和负能量最好也不要影响到他人,因为在自己心里认为天大的事可能在别人那里微不足道。
综上所述,我们更应该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更加注重现实中的情感,而不是虚拟中的平台。在这个信息繁杂的社会,增加自己独处的时间,反而能发现更大的世界。
(本文作者:geekplux;摘编自微信公众号: 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