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微信朋友圈里的“黑”与“逃”

2014-09-02 10:2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有个性格古怪的人宣称他永远也不会用微信,理由是怕朋友圈里那些莫名其妙的人。我不知道这样的绝决者有多少,只知道有些人会时不时清理微信里的好友。

  才子大叔前些日子以“我不是你们的好友”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要“清理门户”,原则是“不认识的人不加,见过一面只是工作关系的不加……想不起来是谁的删掉,昵称搞一堆花花草草的删掉,对我屏蔽他(她)朋友圈的删掉。”

  对照着迅速检验了一下,还好,我不在被删除之列,随及马上八卦地想起,当年的才子大叔如何搭讪小姑娘。不过人家对此类“秋后算账”早有准备,紧跟着就说:“如果我20岁,可能我希望认识全天下的人。30岁,可能希望不要错过任何可能有用的人。问题是我40多岁了,已经没有兴趣跟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扯来扯去,也已经好几年坐飞机没跟邻座搭讪过。”

  “年龄到了,大叔要低调”恐怕只是一个说辞,真正的理由是“我有权利选择朋友”。可“选择的权利”果真能简单实现么?

  你只是微信上的一个小红点

  你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一旦创建微信号,就进入了这个令人纠结的圈子。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人有勇气和毅力拒不接受别人要求加为好友的邀请,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拒绝你所认识的人,总有些惴惴不安。

  谁的朋友圈里都会有些半生不熟的面孔,有一些很少发言,甚至只围观不说话的群。当然,也有一些亲密的私信,几个趣味相投的群聊,以及必须时刻关注的工作群。

  作为一种社交公具,微信号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或多或少与他人有着关联。按照著名的人际交往理论,只要通过6个人,你就能找到任何一个你想找的人,那么,通过6个人的朋友圈,你会发现什么?

  在朋友圈这个编织细密的关系网里,你是一个可以被忽视却又无法逃脱的小小红点,它以不断闪烁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你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一旦创建微信号,就进入了这个令人纠结的圈子。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人有勇气和毅力拒不接受别人要求加为好友的邀请,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拒绝你所认识的人,总有些惴惴不安。因为很少有人不去主动邀请别人,而当自己的邀请得不到回应时,心里不免猜想:他(她)为什么不理我?

  当然,也有更为“机灵”的办法,不拒绝别人的邀请,却给对方设置权限。同学聚会时聊天,李小白就发现自己被人“黑”了。不是真正的拉黑,只是他看不到对方的朋友圈。当大家聊到当年的班花,说她最近正在欧洲旅行,一路晒恩爱照之时,李小白不合时宜地问:你们从哪儿看到的?有人坏笑着看了他一眼,你的朋友圈里居然没有你的前“女神”么?“有啊,可我没看到啊!”话一出口,李小白就后悔了。

  你是我的“好友”,但你看不到,也进入不了我的朋友圈;我可以和你聊天,说我想说的话,但我以“设限”的方式,屏蔽了更多信息。相比于果断“拉黑”,这是一种留有余地的客气拒绝,有些人并不知情,有些人心知肚明;有些人为此恼怒;有些人淡然接受。若说完全没有芥蒂,有些自欺,果真为此大动干戈,倒显得没有心胸。

  据说,朋友圈里,遭遇屏蔽最多的是两类人:领导和父母。这实际上是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两个层面:工作和亲友。既然有那么多的工作群,你的领导,哪怕只是小小的部门领导要求加你为好友,你多半不能拒绝。通过认证的同时,难免惴惴不安,除非你在朋友圈里只谈工作不谈生活,不然,偶尔的那些小牢骚,小心思,小动作,小谎言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