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一句“下一个乔布斯会在这里吗”的发问,被瞬间转发1190次,评论775条,并收获1033个赞。
在这篇名为“你不知道的中国光谷”的微博中,人民日报记者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中国50%、世界25%的光纤光缆出自这里;年产光纤7000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1700多圈;一根头发丝粗细的普通光纤,可容纳24亿人同时通话。不仅如此,中国现在每生产15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来自光谷。平均每年,有近60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
当天,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浪网、中新网等13家中央媒体法人微博记者,走进武汉东湖高新区,展开“从企业看信心”大型采访。烽火通信、华工科技、华星光电等3家光电子领军企业,令采访团近距离感受到“中国硅谷”的魅力。
截至昨晚7点,新浪微博关于“从企业看信心”全国巡回采访的话题阅读量,已达11.8亿次,讨论超过3.2万条。
烽火科技再破技术难关
一根光纤可供24亿人同时通话
烽火通信的智能家庭,让采访团记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了未来之家。
在这个小家里,窗帘可以遥控开启,主人没回家却可以远程为客人开门,就算屋里进了小偷,也能够一键报警。在家的时候,所有电器可以一键启动,外出的时候则一键关闭。
记者们纷纷围住讲解员,边拿手机和iPad拍照,边饶有兴趣地问:“这些设备是共享的吗?”“智能家居的解决方案上市发售了吗?老百姓装一套得花多少钱?”
与智能家庭一墙之隔,是烽火通信繁忙的光纤与光器件生产车间。当烽火通信总裁何书平告诉大家,眼前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可容纳24亿人同时双向通话时,记者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跨过10G、40G时代,中国网络干线正向100G奔跑。去年,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在100G扩容采购计划中,半数设备由烽火通信制造。
去年,烽火通信全年营收91.09亿元,同比增长11.32%。尽管市场大本营仍在国内,但烽火海外业务的增长却超过50%。高端交换机等产品,在南美、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均已实现规模化商用。
生产车间的墙上,几张工资“葡萄表”引起了人民日报记者的兴趣。根据每天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进度,一线工人将获得综合评分,一粒紫色葡萄1.2分,黄色1.1分,绿色1分,蓝色0.9分,红色0.8分,每天考核,每月汇总。
人民日报记者在微博上幽默表示,在烽火通信,一线工人干得好不好,工资能拿多少,老板说了不算,“葡萄”说了算。随后,还邀请网友一起算算哪个工人的工资最高。
华工激光瞄准上海通用订单
争做世界级隐形冠军
作为光谷最著名的名片,中央媒体团刚刚见证了“24亿人同时通话”的光通信奇迹,又对华工科技的激光技术啧啧称奇。
在华工激光的车间内,小到香烟过滤嘴用纸打孔、手机按键打标、3D打印,大到钢铁切割、汽车船舶构件的焊接,都可以通过激光搞定。
一台激光打印机引发了媒体记者们的追捧。当大家用触屏笔在眼前的电子屏上签名后,不到一分钟就能把名字刻在金属名片盒上,永不磨损。媒体团几乎人人都定制了一个“激光签名”。
关于激光应用的热烈讨论,很快搬上了各大媒体的官方微博。中国新闻网发起“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激光技术”的话题,称华工科技的激光技术已应用到汽车焊接上,焊接过程中不再使用压条,强度比一般焊接技术提高30%以上,安全性能也大大提高。
华工科技副总裁邓家科介绍,近期,在汽车白车身激光焊接上经验老到的华工激光,已瞄准了上海通用。该品牌企业某高端车型的激光焊接方案,正在制定之中。而在5年前,国内汽车厂商的白车身激光焊接,基本被国外巨头垄断。
华工激光诞生了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用紫外激光器、首条汽车白车身激光焊接生产线,创造了40多项中国第一,并制定6项国家标准、2项国际标准。
今年,华工激光推出了多款创新产品,包括高速全自动化激光切管机、光纤激光精密切割机、蓝宝石灯丝超快激光切割机、LED蓝宝石衬底超快激光切割机、3D激光快速成型一体机等。产品创新拉动了集团业绩大幅增长,截至9月,华工科技销售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52%以上。
华星光电斥资160亿元建厂
中国智造注入强心针
光谷左岭,广袤的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在成为光电子大佬们的投资热土。
面对眼前此起彼伏的机械臂,媒体团十几位记者表示很难相信,在当前宏观经济并不景气的背景下,竟还有企业斥160亿元巨资,大手笔扩产建厂。
就在上月,国内首条第6代LTPS(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