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是将两种相似且难以区分的天气现象共同提及的概括性说法。由于雾和霾都伴随着能见度下降,所以公众和媒体也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合而论之。针对“雾-霾”现象和有关科学问题,中国气象局专家指出,雾和霾常常相伴出现,并可相互转化,成分不同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雾和霾相伴而生并能相互转化
根据气象学的定义,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云雾滴(即水滴)导致的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这种天气现象就称为雾。当能见度在1~10公里时则被定义为轻雾。
霾则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这里的干尘粒指的是干气溶胶粒子。
一般情况下,当能见度在1~10公里时可能既有干气溶胶的影响(即霾的影响),也可能有水滴的贡献(即轻雾的贡献),且不易区分,所以就被称为“雾-霾”现象。由于在实际的大气中没有气溶胶粒子作为云雾的凝结核(或冰核),无法形成雾,所以雾和霾的背后都与气溶胶粒子有关。
雾和霾在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甚至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地方,雾和霾也可能各有侧重。譬如一天中清晨的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水滴含量较多,则出现轻雾和雾的几率就大一些;到了中午空气湿度下降,干气溶胶粒子比重增多,则霾就偏多一些。总之,“雾-霾”现象通常会相伴出现并可以转换。
干霾、湿雾是雾和霾的显著区别
干气溶胶粒子和有气溶胶粒子参与的云雾滴是霾和雾的主要成分,也是二者最主要区别。通俗来说,霾比较“干”,而雾比较“湿”。
判断雾和霾哪个偏多,空气湿度是重要的依据。一般说来,在雾-霾现象中,当大面积观测到的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0%时,雾-霾中以雾为主导;当大面积观测到的空气湿度低于80%时,以霾为主导。
之所以用空气湿度作为雾和霾区分的依据,是因为水汽在雾-霾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某些吸水性强的干气溶胶粒子会吸水、长大,并在过饱和的气象条件下最终活化为云雾的凝结核,在气溶胶粒子之外,产生一些云雾滴,从而推动由霾向轻雾和雾的转化。而当空气湿度降低时,雾向霾的转变也会发生。
值得说明的是,雾和霾原本是自然界的两种天气现象,在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较弱的年代,雾和霾也会不时出现,因为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也会产生气溶胶粒子,只不过这些气溶胶粒子被视为背景气溶胶,而那时的雾-霾也主要受空气中水汽变化来控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这一现象在我国近三十余年出现了显著变化,当今的雾-霾不仅受到空气中水分多少和分布的影响,还受到主要源于人为排放的大气气溶胶显著增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