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赌服输,我输了。”本月初,东莞市兆信通讯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兆信)董事长高民留下绝笔信自杀。虽然他最终被救活,但是兆信事件震撼了珠三角制造行业的老板们,也震撼了手机圈里圈外的人。
北京晨报记者采访发现,整个手机代工厂行业将走向品牌集中化,而在变化了的环境下,更多的中型代工厂将被“市场的手”无情淘汰。2015年,手机代工业将迎来大洗牌。
事件
“兆信事件”冲击波
破产的代工厂不在少数
对于手机圈里人,这是一个令人心悸的消息。1月3日,高民承认资金链断裂,但逢年关无力筹措资金渡过难关,因此选择“自杀”来对很多拖欠资金的供应商负责。随后,兆信股东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兆信结业清算。幸运的是,高民最终被抢救过来,而不幸的是,他的工厂没有活过来。
据悉,兆信前身为深圳天维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是一家专注手机研发与生产,内外销同步进行的手机企业,主要代工东南亚手机品牌。巅峰时期,年均订单超过300万,员工近两千人,如今却被曝出至少拖欠供应商4000万元以上资金。
“兆信倒闭的原因多与运营不善有关,不过相比前几年,从2013年开始多数手机代工厂就已经不太好做了,处于一种微赢或微亏的边缘,只不过大家都还在坚挺,希望未来还会有机会成功,但这种机会越来越少。”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说。“代工厂属于手机上游产业链的末梢,没有办法掌控市场,除非某些企业不断通过技术变革实现引领市场,否则只能被动的被市场所掌控。”原基伍手机电子商务总监唐强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东南亚一带,基伍曾经声名显赫,尤其是在印度,它一度被视为“山寨王”。基伍曾是一家专做手机代工业务的企业,代工客户曾包括海信及众多中小手机品牌,但之后由于代工业务越来越难做转而创立了自己的手机品牌。唐强认为简单的代工厂通常是手机厂商下多少单就生产多少单,看到市场行情不错或接到较大订单,就会有人盲目地扩张生产线,而外界环境一旦发生变化,便只能被动地走入困境,因此破产的代工厂不在少数。
环境
代工厂两极分化
海外市场不再顺风顺水
是谁抢走了代工厂们的生意,给他们带来厄运?国内手机品牌正在上演“大者恒大”的戏码,这一变化成为多数代工厂陷入生存困境的致命原因。
北京晨报记者调查发现,手机代工厂商分化严重,甚至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能为国内前十位主流手机品牌做代工的就那么几家如富士康、华勤、龙旗等,而普通代工厂主要为中小品牌及山寨机供货。”王艳辉认为,由于中华酷联、小米等品牌的价格下沉战略,已经让不少中小品牌及山寨机折戟沉沙,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些中小品牌背后的代工厂因无多少订单可接而处境困难。
根据赛诺数据显示,销售额排名前十位的手机如苹果、三星、华为、小米、联想等品牌份额加起来已超过85%。
唐强则认为国内运营商补贴政策的大变也为不少代工厂带来“厄运”。他举例说,欧博讯手机每月销量曾一度稳定在30万至40万之间,但后来由于运营商的补贴变化以及其他因素影响,其销量下滑厉害,它背后的代工企业肯定无米下锅。
此外,国外市场环境也变了。随着三星、华为、联想、小米等对国外市场的不断抢占以及国外本土优质品牌的崛起,曾经主要依托中国代工的海外市场已然发生变化。以印尼为例,据称当地手机厂商的存在感正不断提升,在政府的推动下,印尼也已开始启动本地化生产。据路透社调查,印尼政府讨论针对售价超过500万卢比(约合2405元)的外国产智能手机征收20%的关税。受此影响,不少手机品牌如三星已打算在当地建厂,致使许多为东南亚市场做手机代工的中国企业“祸从天降”。
探因
多是盲目扩张惹的祸
有工厂加工一台手机只赚两分钱
除了产业环境生变,代工厂们自身投资决策的失误也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