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新型销售不断涌现 谁来守护消费安全?

2015-01-23 09:29:40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视觉

  新常态下,新兴电商与传统商业互相融合,线上线下彼此竞争,支付手段花样翻新。消费者得到了更多的消费便利,却也面临商品信息不对称、售后责任不确定、支付安全不充分等诸多烦恼。新型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不断涌现,如何让线上消费更安全、让消费者的权益更有保障?

  网上购物,“山寨”“李鬼”频现身

  ●电商蓬勃兴起,传统监管手段已经不适应新型消费方式的需要。必须从制度体系、监管模式方面进行改革

  前不久,王培在淘宝网上买了一件大衣,价格是518元。事后,她在淘宝网重新搜索,发现同样一件衣服,价格从400元到1200元不等。而同款大衣,在商场要卖2000多元。王培联系淘宝卖家,对方一口咬定是正品,并表示可以到商场验货。

  王培到北京新世界商场对比发现,淘宝网上淘来的衣服与商场的衣服,在外表看不出差别,但里衬完全不同。回到家里,王培上网和卖家理论。卖家声称:出售的大衣确实是原厂生产的,是专供网上直销的,因为价格便宜,里衬确实与商场的不同,但做工完全一样,让王培放心。

  面对卖家的“巧辩”,王培十分困惑:“我买的衣服算不算假货?”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1.8万亿元,同比增长49.9%,网店规模超过8000万家。与此同时,部分电商产品质量低劣、假货泛滥、销售欺诈、维权艰难等问题突出,网购投诉率居高不下,电商发展遭遇“成长的烦恼”。

  去年,随着聚美、京东、阿里巴巴先后上市,电商市场已经被放在了显微镜之下。一直困扰着各大电商平台的假货问题,成为影响消费信心的最重要因素。

  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 2014年前三季度,阿里处理侵权链接600万条,配合执法部门办理侵权案件1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0多人,涉案金额6亿元。

  与线下产品监督抽查相比,电商产品监管面临“两难”。线下监督抽查在市场或企业成品仓库内待销的产品中随机抽取,线上需要变为“神秘买家”或到千万个卖家仓库抽样,执法成本高。再加上电商平台提供的相关信息和产品本身的标识不准确,很多时候根本找不到厂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表示,受制于电商特性及监管力量分散等原因,目前的线上打假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及电商发展要求。建议尽快建立部门协同、电商平台与监管部门协作、跨地域合作的电商打假机制。

  防假打假,既要“事后打假”,更要“事前防假”。电商的蓬勃兴起,传统的市场监管理念、监管措施、监管手段已经不适应新型消费方式的需要。必须从制度体系、监管模式方面进行改革,适应现代电商发展需要。比如,对入驻网店设立一定的准入机制,净化电商平台空间,使网购真正让消费者买得方便、用得放心。

  在监管部门加大电商打假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推动电商平台加强对第三方卖家的监管,建立行业质量安全联盟。电商企业、电商平台和行业协会联合构建行业自律网,对卖家售假、投诉情况进行公开,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机制。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