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麋鹿刚刚经历了一场寒潮,一月底的几场降雪让芦苇上、草上、地上都结了冰,树上也挂满了冰凌,有的树枝还被冰凌压断了。
“雨雪天气容易打湿麋鹿的毛,现在起北风,下雨夹雪,它们就躲在林子里面,或者躲在堤边上有坎的地方。”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李鹏飞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原本打算在本月联合放归一头2013年在洞庭湖救助的雄鹿,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降雪,放归的时间要向后推迟了。“尽管这只成年雄鹿有过野外生活的经历,且在救助中心的帮助下已经具备了放归野外的生存能力,但是持续的寒潮和降雪为麋鹿的生存带来挑战,我们希望给它更多的适应期,因此要等到寒潮过后再放归。”WWF长江项目高级经理蒋勇说。
“四不像”,欢迎回家!
曾经一度在中国销声匿迹的珍稀物种,如今在它们的发源地正努力生存
麋鹿又名“四不象”,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原产于中国的黄河流域、沿海滩涂和长江中下游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最初本为中国独有。据WWF介绍,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麋鹿在中华大地从繁盛到衰落,直至游走异乡100多年。1985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多方努力下,它们重新回到中国。
多年来一直从事洞庭湖麋鹿保护管理、野外调研及科学普及的蒋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可以说,这30年也是中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与腾飞的黄金时期,覆盖全国的重要物种和栖息地得到了保护。麋鹿的种群复壮和自然野化的历史与此吻合。”
“1900年前后中国本土的麋鹿就已经完全绝迹了。”蒋勇说,“究其衰退的原因,除了历史因素外,麋鹿所需要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改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据他介绍,麋鹿是典型的湿地动物,活动的区域大多属于生产力较高的地方,同样适合人类生存,大量的围垦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压缩了麋鹿的生存空间。
“除此之外,气温变化特别是持续的寒冷也可能对麋鹿的生存繁衍带来影响。”蒋勇说,“但是现在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气候对麋鹿种群的影响程度。”
历经30载的养护、保育、繁衍和扩散,截至目前,江苏盐城大丰湿地麋鹿总数达2000余头;而湖北石首市天鹅洲麋鹿保护区麋鹿总数2013年6月也已达1016头;加之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南海子麋鹿苑、河南原阳以及洞庭湖区域内的野生麋鹿,目前,中国麋鹿的数量已经达到4000头左右的规模,其中大部分生活在保护区范围内。曾经一度在中国销声匿迹的珍稀物种,如今在它们的发源地正努力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