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故障排除

2015-02-05 14:19:18

来源:科技日报

  “‘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故障排除,目前已经平安回收至母船。”4日上午10时,记者拨通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的电话时,他语气略显疲惫,但已轻松不少。

  3日晚,中国大洋协会陆基保障中心灯火通明,刘峰和相关人员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当时,因水面支持系统A型架无法起吊潜水器,“蛟龙”号没法回到母船“向阳红09”船的怀抱,首次在海上过夜。

  据介绍,北京时间3日11时40分,“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注水下潜,21时10分左右完成下潜作业浮至水面。但意外发生,母船上的水面支持系统A型架左侧马达突然漏油,无法完成潜水器回收工作。

  故障发生后,航次现场指挥部和临时党委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当即决定由“蛙人”及时将连接潜水器与A型架的主吊缆解开,潜水器在水中漂浮,避免船舶碰撞影响潜水器安全。“蛙人”在潜水器绑上雷达响应器,以保证母船利用雷达扫描,随时监测潜水器位置。母船随即密切跟随潜水器,并保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

  航次现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随即成立,安排部署工程技术人员和船员连夜抢修A型架。陆基保障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情况处理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协调北海分局派“大洋一号”船就近协助开展工作。

  正常情况下,“蛟龙”号舱内的生命支持系统可供3名下潜人员72小时内使用,应急情况下可延长至84小时。鉴于作业海区正值凌晨,为确保回收安全完成,现场指挥部经与潜航员通话后,定于9时开始回收潜水器。

  55分钟后,潜水器顺利回到甲板,参加下潜的同济大学副教授杨群慧,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学员陈云赛、潜航员傅文韬先后出舱。

  目前事故原因正在分析,下一步将进行各技术系统的充分评估。 (记者陈瑜)

  • 相关阅读
  • “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故障排除

    经过连夜抢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水面支持系统故障排除,于东四区时间4日5时55分(北京时间9时55分)被回收至母船。...

    时间:02-04
  • “蛟龙”号完成百次下潜

    (记者 董冠洋)中国国家海洋局4日在北京公布,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当地时间3日在西南印度洋下潜,这是2009年首次下潜试验以来的第100次下潜。...

    时间:02-04
  • “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新一航段实地科考

    1月29日,“蛟龙”号进行了第三航段首次下潜,张奕作为中国第二批潜航员学员,第一个接受了载人潜水器主驾驶适应性培训。...

    时间:02-02
  • 印度洋上“大洋一号”会“蛟龙”

    印度洋上“大洋一号”会“蛟龙”---“蛟龙”号母船“向阳红9”号24日离开毛里求斯路易港,经过4天航行28日傍晚抵达我国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合同区,执行大洋35航次科考任务。29日上午7时刚过,“大洋一号”驾驶台上,大副徐巍巍远远望见橘红色深潜器“蛟龙”号在“向阳红9”号船尾周围转。...

    时间:01-30
  • “蛟龙”号印度洋新征程首次下潜 将回收高温探头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9日在西南印度洋执行2014-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第三航段首次下潜,将回收在海底布放了17天的高...

    时间:01-29
  • “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热液区采集大量生物样本

    新华社“向阳红09”船1月12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11日继续在西南印度洋龙旗热液区下潜科考,采集到了300多只螺、49只贻贝以及茗荷、多毛类动物等大量生...

    时间:01-12
  • “蛟龙”号首次从海底取回布放科学仪器

    记者12日从中国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获悉,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北京时间1月10日在西南印度洋龙旗热液区下潜,并首次从海底取回此前布放的科学仪...

    时间:01-12
  • “蛟龙”号首次从海底取回此前布放的科学仪器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10日在西南印度洋龙旗热液区下潜,取回了8天前在一热液喷口布放的自容式高温温度计和硫化物生...

    时间:01-12
  • “蛟龙”号在海底热液区作业面临四大挑战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西南印度洋执行科考任务,已下潜5次。...

    时间:01-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