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前,笔者曾写过一篇《微信就是“狼来了”》的文章,提出“微信来了,面对‘向左走向右走’皆可行的客户群体,运营商你们是否准备好该怎么做了吗?”的思考和警示时,大多人对此漠然视之甚至嗤之以鼻,认为即使微信会取得成功,也只能是站在运营商的肩膀之上。结果,其后一年的时间,微信用户数突飞猛涨突破6亿,彻底颠覆了运营商短彩信的运营模式,并对语音通话造成了直接冲击,逼迫运营商不得不加速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当然,这都是后话,只是佐证了笔者当时的观点和猜测。
今天,我要抛出的问题跟运营商无关,针对的是已然大获全胜且风光无限的微信。在提出问题之前,大家不妨先打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数数目前有多少位好友在圈内卖了多少产品,是否赚了你的钱或赞,或者受到了你的批判或拉黑;继而,打开你的联系人,看看有多少人是你真正相知相靠的好友,又有多少人是为了工作与应酬,不得不加入的熟悉的陌生人;最后,再问一句,前些天,您收到的是“高大上”的宝马广告,还是“鸡肋”的手机广告,抑或是最“悲惨”的可口可乐广告?至此,我的问题油然而生:对用户而言,当你的朋友圈内,多了这些外来因素,它还是你固守的朋友圈吗?对微信而言,这真的是你想打造的微信朋友圈吗?
一问:“金钱味儿”越来越重,微信朋友圈要成为淘宝微商版吗?
“常年在我朋友圈开店卖衣服、卖面膜、卖洗发水、卖手表、卖鞋子、卖包包、卖甜品还有卖玉石的店主们,已经年末了,租金麻烦你们按时交一下,年关难过……”朋友圈里类似“催租”的段子,是否让你心有戚戚焉?
笔者也曾跟朋友圈内一位朋友直白地表示,可以接受对方做代购微商的事实,也可以接受偶尔的发照片和介绍商品,但请不要每天刷屏,否则将拉黑或删除。结果对方坦然回复,我不向任何人推销,我只是展示我的产品,信任你就买,不信任就不买,我从不会去找谁说什么产品多好,都是问了才说,不强买强卖。另外,我不偷、不抢、不骗,没有违法犯罪,没必要向谁证明什么,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可以。最终,谈判无果,果断拉黑!实话说,作为相识十多年的老友,如此处理,实非所愿,也颇多感慨。
如果微信可以接受这样的代购微商的存在,那笔者想问,这部分商家是否如同公众号一样,应该有管理章程?这部分商家是否如同淘宝小店一样,应该有免税章程?这部分商家是否可以在微信平台中,做出分类独立运作?既满足微信运营盈利的考虑,也可尝试解决目前朋友圈的尴尬。要知道,大家之所以选择微信,选择朋友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都是朋友,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如果友情断了,这个应用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
二问:“广告味儿”越来越足,微信朋友圈要成为新型的广告阵地吗?
今年1月21日,第一条“朋友圈广告”开始内测。这条由“微信团队”发布的广告,由6张图和一个链接组成,6张图片上的广告语分别为“它无孔不入,你无处可藏,不是它可恶,而是它不懂你,我们试图,做些改变”。而链接点开则显示:“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1月25日,第一批朋友圈广告开始上线,宝马中国、Vivo智能手机和可口可乐的广告出现在大多数人的朋友圈信息流里,但是每个人只有一个。所以瞬间全体微信用户被贴上了三个标签:高大上、丝、穷矮锉。当然,这只是一个自嘲的玩笑。接下来,oppo、福特、凯迪拉克等也相继亮相。
在笔者看来,这是微信试水广告业务在朋友圈内的反应。它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取得了人们的关注,并且还免除了众多用户的反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策划方案可谓极为高明,传播效果相信更为广告主所满意。但这仅仅只是开始,所谓的手段和策划只能满足人们一时的新鲜感与好奇感,如果创意者一旦“江郎才尽”,或者用户对此失去了最初的“暧昧感”,即使你半个月一次的硬广,相信很多人也不会再继续买账;而从商业角度来讲,半个月发一次硬广的可能性极低,也就是说,很可能间隔时间是3天甚至更少,如此一来,相当于频繁的在朋友圈发送人们不感兴趣的“插播中间档”,其结果是否让广告推出者搬起石头者砸伤自己的脚。
所以,即使在这种模式下,微信广告首战告捷,笔者依然不是很看好这种运营模式。但不看好这种模式,并不代表笔者不看好微信广告的推广。相反,笔者认为,如果微信可以做到精细化分类运作,不占用所有客户的朋友圈公共频道,实行定点投放广告,建立分类模块,并掌握好频次、内容和形式的话,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广告,将成为创新的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