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第一批恒星形成时间比预计的晚1亿多年

2015-02-10 09:34:25

来源:科技日报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近日报道,欧洲空间局(ESA)的普朗克(Planck)太空望远镜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宇宙大爆炸后第一批恒星形成的时间,要比此前预计的晚1亿多年,研究人员表示,最新研究将改变我们对于宇宙演化历程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理解。

  大约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发生,物质、空间甚至时间开始存在。科学家们此前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之后4.4亿年,第一批恒星开始发光发热,但普朗克太空望远镜的最新数据表明,恒星大约在宇宙大爆炸之后5.5亿年开始形成。

  普朗克太空望远镜于2009年发射升空,旨在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这是一种充斥在整个宇宙之中的微光,这种光由宇宙大爆炸产生,自宇宙诞生之始便在宇宙中穿梭,因此,在宇宙历史中发生过的所有事件都会在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信息。科学家可以通过测量CMB中细微的温度变化,获得与宇宙的形状、年龄和成分有关的信息。2013年,普朗克太空望远镜在以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完成对早期宇宙的巡测任务之后,由于其携带的氦冷却剂用尽而退役。

  在恒星形成之前,整个宇宙处于“暗黑纪元”,漆黑一片,没有任何可见光。随着第一批恒星开始发光发热,宇宙的“暗黑纪元”终结。由于这些恒星发出的强烈的紫外线会同宇宙间的气体相互作用,导致越来越多原子变回成它们的组成粒子:电子和质子。而这些电子会与CMB相互作用,在这种光的“偏振”中留下印迹,普朗克团队的科学家正是通过观察这种偏振得出了上述结论。

  意大利国际高级研究学院资深科学家卡洛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