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下中国大洋第34航次科考任务的情况?
陶春辉: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进行的中国大洋第34航次科学考察任务,是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之后开展的第二个大洋调查航次,也是我国大洋协会制定《合同区硫化物一般勘探工作规划》后的第一个大洋航次,标志着我国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的科学考察工作从调查走向了勘探,也表明我国离和平开发利用海底资源又迈进了一步。
记者:对海底热液区的科学考察有什么重要意义,与人类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陶春辉:海底热液区主要分布在海底洋中脊。海底热液区的“黑烟囱”或多金属硫化物富含铜、铁、锌,还有少量的铅、银、金等金属元素,在热液循环过程中地球深部的大量信息被带到海底,使得海底热液活动成为研究地球深部难得的观测窗口。在高温、高压、缺氧的海底还存在管状蠕虫、虾、蟹等生物群落,是一个不依赖于光合作用的海底热液区生态系统。这些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可能代表了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此外,海底热液活动对大洋有着重要的热量和物质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洋的物质组成,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陆地上的一些古代块状硫化物与海底硫化物的形成过程相似。海底热液活动是科学家们认识和了解陆地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是当今科学研究前沿。人类未来能不能合理利用海底热液活动产生的矿产资源呢?能否保护和利用热液生物独特的生物基因呢?海底热液活动对全球气候有无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记者:海底热液活动为什么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陶春辉:因为富含铜、锌、铅、金、银、铁等金属元素,海底热液活动伴生的多金属硫化物被认为是继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之后又一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海底矿产。实际上人类对海底的认识还不及对月球表面的认识,人类未来对海底的依赖程度可能会超过我们的想象。
美、俄、英、德、法、日等国相继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持续开展了近30年的海底洋中脊热液调查研究,并在硫化物资源、极端环境下生物基因等方面的开发利用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许多国家和科学家都制定了系列科学计划,正推动着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国际洋中脊组织也制订了全球洋中脊研究十年科学规划,期待有新突破。
记者:当前我国探索海底热液区的进展如何,又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陶春辉:自2007年中国大洋第19航次我国在西南印度洋发现第一个热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