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悬而未决的政策因素,互联网专车竞争仍有许多命题需要思考,就资本和产品本身,企业争斗从未停止。近日,Uber、易到合并绯闻愈演愈烈,滴滴、快的又拿出10亿元补贴……资本的狂欢一直诠释专车行业的广阔前景;另一方面,用户和司机的吐槽也在加剧:叫不到车、司机不靠谱、加盟流程不人性化……
资本狂欢
用车一族“垄断让补贴不再”的担忧并未成为现实,尚处业务整合期的滴滴、快的近日故技重施,从3月21日起开始对专车用户进行补贴:每日两次15元代金券自动发放到账户系统。虽然没有刻意描述截止时间,但滴滴、快的方面强调:“预计约10亿元总额的补贴活动让用户享受免起步价。”
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不可持续行为”的易到用车并未跟进,但神州租车愿意叫板,其“新用户50元内免单”、“北京老用户15元优惠券”以及“充100补100”等活动力度甚至比滴滴、快的还要大。
卷土重来的补贴大战让出租车司机徐师傅(化名)深感压力,“免掉起步价,好多人都不会再打出租车。马云拿出这么多钱做专车,肯定不畏惧所谓的政策风险,也肯定相信自己能够做成事”,徐师傅并不清楚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或者阿里巴巴在滴滴、快的这个公司中的准确角色,但在他的意识里,从打车软件大战开始,到目前以专车为代表的互联网用车,民营企业正在严重冲击他所在的出租车行业。
“北京有不到7万辆出租车,据说现在已经有了2万辆专车,肯定让我们(出租车)赚得钱少了”,徐师傅的很多同行已经跳槽到专车公司,收入颇丰,这让他颇为羡慕;但另一方面,他相信,出租车肯定会继续存在下去,只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出租车司机的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但资本裹挟下的互联网专车已经诱发了前所未有的连锁反应:媒体、投资人关注;用户、司机利益相关;出租车是被冲击者;而政府监管部门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