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凝固的”尼泊尔历史震后能否重现?

2015-04-29 09:31:19

来源:科技日报

很多人说,想回到4月25日14时11分(北京时间)之前的尼泊尔去看看。

那时,尼泊尔的古建筑依然完好,带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宁静、神秘。

据网友悟空和他的同事称,截至4月26日傍晚6时,尼泊尔8.1级大地震损毁了不少重点古建筑,其中多座为世界文化遗产。

比姆森塔倒了,玛珠庙塌了,这些历经时光沧桑的建筑,最终没有敌过板块之间的强大挤压力。

加固还是等待,这是个问题

近年来,被天灾人祸损毁的历史古建筑,不在少数。

2003年12月的一个凌晨,一场6.3级的地震悄然袭来,摧毁了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伊朗巴姆古城中超过80%的建筑。

2009年4月,地震击中了意大利中部城市拉奎拉。这座始建于13世纪的城市,保留了大量罗马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但它们中的多数,没有逃过此劫。

即使是现存的历史建筑,同样面临着种种不可预知的风险:地震、泥石流、海啸……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侯卫东主持了我国一项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对于中国不同地区文化遗产面对的风险,人们在原则和概念上有认识,但“对风险类型、等级和如何处理等,并没有科学计划”。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程师王林安表示,对文物建筑抗震的基础研究,我国做得还不够。对古建筑进行防震加固,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它要求施工方既懂得地震知识,又熟悉将要加固的建筑结构,还要清楚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加固时,后添加上的配件只能是古建筑的配角,对原有的结构起辅助作用;要尽可能保持建筑物原状,尽量少干预。否则,加固本身,可能成了对文物的破坏。

“对古建筑提前采取抗震措施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很难做。”侯卫东坦言,学者专家可以把历史建筑面临的风险分析得很清楚,但要下决心对建筑“动刀”,又不那么容易。防护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文物的真实性。到底是等一等,让文物的真实性能多留一天是一天;还是为了抵御未来某天可能的风险,抓紧时间做预防?侯卫东说,全世界的文物保护界,恐怕都在这两种观点间徘徊犹疑,没有定论。

尼泊尔损毁建筑或可重生,应“保护现场”

有报道指出,震前两周左右,地震专家在加德满都开会,强调在尼泊尔这样的地震高风险地区,应做好抗震准备。

抗震的措施还没有做好,地震已经袭来。如今,从照片里看,多座庙宇和宫殿,只剩下断壁残垣。

“地震造成这些历史建筑瞬间倒塌,或者主体结构坍塌,但是它们并没有消失。”侯卫东分析说,“现在还不知道建筑物的具体损毁情况,修复它们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好下定论。不过,如果能拿原材料按照原结构进行修复,完全有条件让倒塌的建筑物重现。”

古建筑修复,提倡使用传统材料和传统技术,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建筑原有的建筑结构。侯卫东估计,尼泊尔此番被损毁的一些建筑,本身就是尼泊尔民众日常还会使用的庙宇,可能“一直在修”,相关传统工艺应该得以继承。相比修复建筑物的难度,建筑内的壁画、佛龛才更为棘手——这些文物可能在震中碎裂,很难彻底拼凑复原。

相比而言,纯木质结构的历史建筑复原难度较小,它们即使垮塌,整体性仍在,可以把垮塌的梁、柱和椽等大的构件按照传统工艺重新“拼装”;王林安同样也指出,木质结构建筑本身抗震性也比较好,损毁不会太严重;但那些砖石结构的建筑则比较麻烦:地震中,砖块掉落,整个粉碎,几乎不可能将其完全复原,不可避免要采用新材料,对其重新进行粘结和加固。这类重建的建筑物,“永远回不到过去的状态”。

如果回不去,还要不要重建?侯卫东说,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对被损毁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进行多方面考量。

2003年伊朗巴姆古城遭到地震破坏后,伊朗宣布对其进行重建,经10年努力巴姆古城已经从废墟中走出;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的文化古迹遭遇地震重创后,意大利政府出资1.5亿欧元用于50个修复项目,据报道,对拉奎拉及其周边地区的修复重建工作,将持续到202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管在尼泊尔强震后发出的声明中就提到,将协助尼泊尔从灾难中重建,包括历史遗迹和加德满都谷地的建筑。

“现在要做的,是尽可能‘保护现场’,不要随意翻动建筑物垮塌后留下的砖瓦石块。”侯卫东建议,最好能保存地震现场的完整性,等到有条件的时候,对其进行测绘、记录和研究,启动科学修复和重建程序。(张盖伦)

  • 相关阅读
  • 敢为中国争先敢与世界争雄

    原标题:敢为中国争先 敢与世界争雄 ■第二看台 4月初,在孟加拉湾海域1732.7米深的水下地层,“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顺利完成海外首口深水井钻井作业,完钻井深超过5030米,创造了亚洲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

    时间:04-29
  • 俞敏洪:顺应变革善于变革引领变革

    原标题:俞敏洪: 顺应变革善于变革引领变革 4月26日,俞敏洪在参加“2015年中国绿公司年会”时表示,企业家应引领变革,要养成从本质上改变自己思维的能力。 俞敏洪说,对于一个商人或者一个企业家来说,有一点必须...

    时间:04-29
  • 财政:每年3亿元支持“三区”科技人员

    原标题:财政:每年3亿元支持“三区”科技人员 4月28日,科技部“三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推进会在西宁召开。 记者从会上获悉,“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

    时间:04-29
  • 当科学与伦理撞在一起

    原标题:当科学与伦理撞在一起 对于人类胚胎研究,争议一直存在。 4月22日,自然网站的一篇报道称:中山大学的黄军就团队完成了全球首次在人类胚胎上进行的基因修改实验,他们利用基因编程技术CRISPR/Cas9,修改了β...

    时间:04-29
  • 首届“中国创新科技成果交流会”五月在粤举行

    人民网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 魏艳)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协获悉,由中国科协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创新科技成果交流会”将作为中国科协第17届年会的专项活动,于5月22日-23日在广州市举办。届时,“科交...

    时间:04-29
  • 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逝世

    原标题: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逝世   徐光宪院士。资料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于昨天上午去世,享年95岁。   出生于1920年的徐光宪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

    时间:04-29
  • 中国科学家提出可持续发展优先工作

    原标题:中国科学家提出可持续发展优先工作 日前,国际科联科学计划与评估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吕永龙联合多名国际专家,提出国际科技界为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5项优先工作。相关文章发表...

    时间:04-29
  • “海洋六号”起航赴太平洋科考

    原标题:“海洋六号”起航赴太平洋科考   4月28日,“海洋六号”从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   当日,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从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

    时间:04-29
  • 南亚大气污染物传入青藏高原找到新证据

    原标题:南亚大气污染物传入青藏高原找到新证据 青藏高原周边广泛分布着大气污染严重区域,这些污染物可通过大气环流进入高原,与冰冻圈联系在一起,将对气候和环境产生深刻影响。日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

    时间:04-29
  • 我多颗陆地观测卫星应急监测尼泊尔和西藏地震灾区

    原标题:我多颗卫星应急监测尼泊尔和西藏地震灾区 记者28日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尼泊尔和我国西藏地区先后发生地震后,该局立即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和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机制,充分利...

    时间:04-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