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原创科普纪录片《播火录》本周六登陆北京电视台

2015-05-13 09:38:14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5月13日电 (记者 魏艳)由北京出版集团出品、武汉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组制作、中国科协科普部和北京市科委支持的科普电视系列片《播火录——科学发现的人文启示》昨天下午在京举行看片会,该片即将于本周六登陆北京电视台,届时将为观众带来一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视听盛宴。

《播火录——科学发现的人文启示》是由国内知名的科普电视专家、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主编、武汉电视台原台长赵致真领导的“科技之光”栏目组拍摄和制作的。为了让观众深入了解现代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及相关的科学原理,7个摄制组远赴欧、美、澳洲进行实地拍摄,栏目主编赵致真还查阅了海量的书籍文献,并搜集了大量难得的历史资料,以珍贵丰富的电视镜头还原历史的真实,以精巧准确的三维动画解读科学的奥秘,用生动幽默的文学语言深刻揭示“人”在科学发展中的命运和作用。

据赵致真介绍,该系列片第一季共10集,分别为《在科学的入口处(上、下)》、《人生有银(上、下)》、《另眼看诺奖(1-4集)》、《文明的代价(上、下)》。该片将于5月16日起在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天19:40)、纪实频道(每天23:30)和科教频道(5月23日起,每天22:46)播出。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主任张小林作为参加首看片会的首批专家,在看完此片后表示:“这部电视作品的内容、视角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是非常新鲜的,没有人云亦云,没有空泛议论,少有人们熟知的事情,因此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一部很有传播价值的原创作品,它会极大地激发观众对科学事业的关注和兴趣,促使观众开动脑筋以深刻理解科学。这是一部给人以智慧的作品。”《科技日报》副总编辑王直华也从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这部电视片让观众深切体味了科学家的精神气质,深刻认识了科学的文化过程,有助于青少年提高创造力。这一电视片重在生动传达科学发展的历程,正契合当代科学教育的理念。”

作者简介:

赵致真,男,1943年生,科普、文学、电视三栖专家,我国科普电视开拓者,首批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历任武汉电视台台长,武汉广播电视局局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教影视协会副会长。2006年退休。现任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科普顾问。

主要科普电视作品有系列片《我们的宇宙》(4集,中央台播出),《科技与奥运》(35集,中央台播出),《世博会的科学传奇》(25集,中央台播出),《欢乐与智慧同行——2012年科技春晚》(北京台播出),《神奇科学》(微视频100集并出版二维码视频图书,全国35个地方台播出)。配套出版的图书《科技与奥运》,《造物记》获得多项奖励,均被中宣部列入当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优秀图书。

科普电视片《守护敦煌》、《追寻永乐大钟》等节目在拉夫伯勒、巴黎、蒙特利尔、里斯本、布达佩斯等国际电视节上获奖;多次出任国际电视节评委。主持承办2000—2006年连续四届北京国际科技电视节。

1999年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2008年被评为2008北京奥运会科技先进个人,2008年被中国科协推荐为“全国10位传播科技优秀人物”候选人。2014年被评为湖北省文化名人。

《科技之光》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颁发的“儒勒?凡尔纳奖”,赵致真2000年获意大利普利莫?罗菲斯国际科普奖。2003年受聘为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杰出访问艺术家”。

《播火录》第一季(10集)内容简介

《播火录》第一季共10集,分别为《在科学的入口处(上、下)》, 《人生有银(上、下)》, 《另眼看诺奖(1-4集)》,《文明的代价(上、下》。

★《在科学的入口处》(上、下集)

列举了科学史上许多大无畏的先驱者,其中有把锥子插进眼眶做光学实验的牛顿,“接引雷电下九天”的富兰克林和在球雷爆炸中殉职的雷奇曼,10次乘气球飞上重霄发现宇宙线的赫斯,在化学试验和寻找新元素中不避艰险的戴维、舍勒、本生和莫瓦桑,为人类医学进步出生入死的巴斯德、富斯曼和灿若群星的医生与科学家。并向所有为科学进步做出牺牲的先驱和英雄深深致敬,重温了马克思的名言“站在科学的入口处就像站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再次思考人类利他行为的意义和奉献精神的价值。

★《人生有银》(上、下集)

以详实的内容和丰富的画面,讲述了诺贝尔、索尔维、卡文迪许、海尔、斯坦福、史密森尼等人捐资和集资推动科学进步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理念:“赚钱只是机会,花钱才是学问”,“因为科学不朽,当个人财富融入人类的科学事业,也将会千古流芳,与世长存”。

★《另眼看诺奖》(1-4集)

回顾了诺贝尔科学奖的百年历史,历数了评奖的多种瑕疵、弊端和缺憾,使人们了解许多关于爱因斯坦、彭加勒、门捷列夫、爱迪生、哈勃以及梅特纳、吴健雄等科学家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利于读者开阔眼界,更全面、客观和现实地看待诺贝尔奖,以更理性的心态和达观的境界,对待世间的名利得失和个人的坎坷挫折。

★《文明的代价》(上、下集)

讲述了我们在尝尽科学的甜头时,也曾吃过误用和滥用科学的苦头。如X光曾经让一代人受到致命伤害;镭的发现曾经严重搅乱过社会文化和生活;当乙基汽油为发动机带来更大马力时,却把铅沉淀在我们和子孙后代的骨骼中;氟利昂给了我们诸多的舒适和便利,但却捅下了破坏臭氧层的天大娄子。滴滴涕的功过和存废之争更映射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复杂。如何评估一项科学成果的利弊得失,如何拿捏发展和环境的取舍权衡,考验着今天人类的操行和智慧。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