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科普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近日从北京市科普联席会议办公室获悉,近年来,北京市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方面取得新突破,全市科普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据了解,2014年,北京市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形成了一批由科技工作者、科学课程教师、科普创作人员、科技记者、科普理论研究工作者等组成的科普人才队伍。成立了首都科技志愿服务联合会,全市科普志愿者超过25万人。近5000名“守护天使”志愿者和候选者在“志愿北京”注册登记。组织首都保护知识产权志愿者、大学生及街区志愿者分队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培训等活动128次。
北京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据介绍,2014年北京市建成首家森林体验中心——八达岭森林体验中心、通州区首个大型户外科普体验园——运河文化广场等一批弘扬科普文化的窗口和基地。支持新建或改建周口店遗址科普场馆等8家科普场馆,新增展厅面积4000余平米。海淀公共安全馆重新开馆,包含12个主题展区、150多个展项,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安全主题展馆。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18家单位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在16个区县建成33个社区科普体验厅,特色展项近200项,建设总面积6700平方米,覆盖人口约33.5万,年受众超过20万人次。全市37个街道、9个社区、5个商务楼宇工作站、7个社工事务所建立了微信服务平台,“成本低、覆盖广、见效快”的社会建设微信公众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开展各类科普行活动1400余次,参与人数210万人次,逐步形成了科普基地无缝对接服务基层、服务市民的良好氛围。
科技资源科普化服务平台不断丰富。2014年,首都科普资源中心建设资源数据库平台、科普服务与研发平台和孵化合作平台,提供科普咨询服务。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累计接待1200余批次参观,参观人次超过5.2万。中科院(京区)对外开放38个研究所、150余个实验室,全年参观30万人次。北京精准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接待参观1.8万余人次。市科研院对外开放15个单位、13个实验室。北京地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超过300家,市级科技创新基地超过1400家,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引导近700个科技创新基地、3.84万台(套)、价值约200亿元的科研仪器设备,为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全年实现服务合同额21亿元。
北京市科普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据悉,2014年北京市属图书出版行业组织出版了400多种科普图书,并有多种科普图书荣获国家级、省市级荣誉。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共征集选题112项,其中17个选题获得资助。《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4册)》和《我们爱科学 科学故事会丛书之生命系列(12册)》两部作品荣获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优秀奖。“2014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活动中,北京地区22家出版社推荐图书获奖,对全民阅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优秀青少年(婴幼儿)绿色印刷示范奖励项目”支持出版科普读物445种700余万册。
此外,2014年全年北京市音像制品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选题合计近1.8万项,较往年持续增加。推出一批科普影视作品、精品专题栏目和动漫作品,《陈嘉庚科学奖获奖者的故事》《净土喀纳斯》《走向海洋》等一批科学类优秀纪录片通过卫视频道进行了展播。《生命的名义》《建筑工地安全警示录》《执着的追踪》《北京高度》《尹承俊的高科技果园》《造血干细胞那些事儿》《农村大讲堂》等宣传片广受市民关注。打造《UFO与外星人》《走近黑洞》和《2015每月观星指南》3部全新的球幕天文科普节目,将科普知识与视觉体验有机融合。《添加剂与食品安全》和《带你走进水世界》分别入围“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影视动画类金奖和银奖。(郑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