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三体》是怎样诞生的?刘慈欣:走路时想出来的

2015-08-25 09:38:34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8月24日电(赵竹青)昨天,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小说第一次真正上升到世界的高度。这部创下了百万册“销量神话”的中国科普代表作,究竟是怎样诞生的?

刘慈欣此前接受采访时曾经表示,《三体》的创作过程和其他作品没什么两样,在脑子里把大纲细节什么的都想好,一旦酝酿成熟,那就动笔开写。“我喜欢把长篇的内容都想好,不但是大纲,就连细节也都想好。”

“我想得很慢,写得很快。”想内容的时候,他喜欢走路,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三体》前后花了差不多四年时间写成,大部分时间花在“想”上,真的动手开始写,每部也就花了两三个月时间。

进行科幻创作,想象力是核心要素之一。“一个写科幻的人,平时没事就喜欢在那里瞎想想,很多主意不是一瞬间灵光闪现就有了,而是像一棵植物那样,在那里慢慢生长,时候到了,你自然就看到它了。”刘慈欣举例,把空间降低一个维度作为毁灭世界的武器,三颗不确定的恒星进攻地球的主意,这些念头都是很早以前就有了,只不过是到了写《三体》的时候才用上。

而大量的阅读,也是创作的重要基石。刘慈欣最早接触科幻小说是因为父亲的藏书,他第一本读到的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就像是寻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刘慈欣甚至这样描述自己“我生下来就是看科幻的”。

“我读四五年级时就开始看科幻小说,那时候最喜欢的科幻作家是儒勒·凡尔纳,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地心游记》和《海底两万里》,繁体竖排的书,阅读起来很艰难,但不能阻挡我对科幻文学的向往与喜欢。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大量的科幻文学进入中国,我便进入了一段疯狂阅读期。”在刘慈欣的记忆里,正是那些快乐的科幻文学阅读时光,让自己琐碎无聊的生活有了超越的意义。

对于未来的创作,刘慈欣也有自己的“困扰”:对高科技发展的恐慌。当科学超越了科幻,科学的神奇感也就消失了。“对于科幻作家来说,这不仅是一种危机感,而且是一种末日感。未来紧跟在屁股后面,摆脱都摆脱不了,你还写什么?”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