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十年建言:“胜利日阅兵”的酝酿历程

2015-08-31 09:25:34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标题:十年建言:“胜利日阅兵”的酝酿历程

  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向政协提交了《关于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提案》。

  2015年3月2日,外交部最终确认,今年,中国将根据惯例并参照各国做法,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包括举行纪念大会、阅兵式、招待会和文艺晚会,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将出席。

  “9·3胜利日大阅兵”在即,今年6月,在国新办不久前举办的一场发布会上,香港《文汇报》记者刘凝哲提问:“海峡对岸的国民党抗战老兵,会不会参加这场大阅兵?”这不是刘凝哲第一次在这样的新闻发布会上对阅兵活动提问。

  “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关于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的发布会上,刚入行的我忍不住大胆‘放炮’:中国为什么不能效仿俄罗斯,邀请各国领导人参加一场纪念抗战胜利的大阅兵?”如今,刘凝哲在她的手记中这样写道。

  十年里,包括《文汇报》在内的诸多媒体、政协委员、军方代表、两岸四地有识之士共同为“胜利日阅兵”建言献策,来自社会各界的诸多建议被官方采纳。

  隆重纪念:唤起民族精神

  对于中国将以何种形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去年底就引发国内外各种猜测。

  作为抗日名将郑洞国将军之孙,郑建邦过去逾十年与两岸四地知名人士一直在呼吁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在他看来,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支撑着我们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而今天,纪念抗战胜利的目的便是唤起整个民族共同的记忆和梦想,铸就新的未来。

  目前,郑建邦担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一职,他带领民革中央被认为是最早呼吁“胜利日阅兵”的建言。而郑建邦也被称为“提案阅兵第一人”。

  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向政协提交了《关于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提案》。郑建邦介绍,民革中央起初提交了一个大会发言和一个提案,全国政协在通盘考虑后决定以书面形式呈现。

  其中,“建议在京举行盛大阅兵式”表述虽尚未出现详尽细节,却在显要位置出现,足见其重要程度。而“举行阅兵式”也被郑建邦视为这份提案中的最主要建议之一。

  今年3月2日,外交部最终确认,今年,中国将根据惯例并参照各国做法,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包括举行纪念大会、阅兵式、招待会和文艺晚会,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将出席。中方还将邀请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亚洲国家和其他地区国家领导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负责人、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出席。

  2015年3月,再次提及这份提案时,郑建邦表示:“很高兴看到我们的主要建议被采纳。”同时,他也期待着,“在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那天,我们的部队,包括两岸四地的老兵们能够雄赳赳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

  老兵受阅:不可忘记的英雄

  胜利日阅兵的消息刚刚公布,军事专家罗援将军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建议“应在阅兵的行列里增加老兵方队”。他还想到,“邀请国民党抗日将士一同参加抗战胜利阅兵式”,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共御外辱,不屈不挠的斗志,从而弘扬民族精神,共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邀请台湾抗战老兵参加抗战胜利阅兵式,也一直是郑建邦的心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上全民族的胜利,抗战过去70周年了,如果两岸老兵共同来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这就是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也是两岸人民共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有着重要的意义。”郑建邦称。

  据记者了解,2015年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与郑建邦萌生了同样的想法。台联界别全国政协委员黄植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建议中央“邀请曾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台湾老兵及其后代回大陆参加抗战阅兵活动,广泛宣传抗战老兵的英勇事迹,让人民不要忘记他们”。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装备学院原副院长刘建少将也在提案中建议,在阅兵活动中设立老兵方队。他甚至为此考虑了诸多细节,如方队中应包含新中国成立前参战、参军的老战士代表;参加过保卫祖国、反分裂、反侵略的老战士代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和重要功臣代表。“身体条件好的老兵可以参加游行,身体状况不允许的老兵可以参加观礼。”

  6月23日,曾经参加过10年前国新办发布会的香港《文汇报》记者刘凝哲向大阅兵指挥官之一的曲睿少将提问:“海峡对岸的国民党抗战老兵,会不会参加这场大阅兵?”她得到了充满自信的肯定答案。

  曲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阅兵安排了部分国民党老兵受阅。此次发布会同时宣布,与国庆阅兵不同,这次阅兵安排了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现在仍健在的抗战老兵、支前模范和英烈子女代表参阅,充分展示对抗战老兵和支前模范的敬重,对抗日英烈的敬仰。

  这是官方正式宣布将邀请国民党抗战老兵乘车参阅。

  立法支持:阅兵活动制度化

  如今,社会各界对胜利日阅兵的多项建议逐步被中央采纳,最终变成了现实。那些对于未来阅兵活动的建言献策,依然在继续。

  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是新中国的第14次国庆阅兵,整个阅兵活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斯科夫教授在接受中国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盛大的阅兵式能向国民和世界传达明确信息,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彰显国威。”

  当时,在莫斯科大学进修的韩国学者诸成勋当时就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10年搞一次大阅兵显得太少,太含蓄。”

  在胜利日阅兵即将举办之际,刘建少将提出,建议通过立法形式,将阅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

  他建议,将阅兵时间由原来的国庆阅兵扩展为国庆节、建军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以及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纪念日四个时间段。其中,国庆阅兵每五年或十年组织一次,阅兵规模最大,展示的武器装备最先进;建军节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阅兵规模可适当控制,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可以每一至两年安排一次;其他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反侵略活动纪念日根据需要临时确定。

  在刘建和大多数热爱和平的人眼里,胜利日阅兵的意义是要团结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两岸同胞,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法西斯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而对中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而言,阅兵活动则能够引导他们牢记历史,共同汇聚强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