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8日电 (记者 魏艳)经过两个多月的等待,南京宝马撞车案的司法鉴定终于出炉,也让“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这一专业术语迅速走红网络。可网友们似乎对整个结果并不买账,甚至质疑“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真实性。记者查阅了相关医学论文,发现“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并非自创词,而是确实存在的一种精神病性障碍,且此前国内有此类病例。
据科普中国报道,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acute and transient psy choticdisor der s, ATPD)是一种精神病性障碍。该病症在两周或更短的时间内,从缺乏精神病特征的状态转变为有明显异常的精神病状态,起病急,病程短。临床表现为迅速变化的幻觉、妄想、伴短暂而强烈的情感改变,或存在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可存在相应的急性应激。
“它和以往的精神分裂症不太一样,主要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也有跟个性相关的一些因素,如环境当中有一些不良因素可能会让一些性格不健全或有缺陷的人出现一种急性疾病,表现出一种急性错乱的状态。”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学心理科主任医师王健表示,该病的发病人群每个年龄阶段都有,集中于青壮年,主要跟个人的个性缺陷、周围不良环境有关。
记者查询发现,由曹晋、韩永华所著的《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研究现状》一文指出,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急性起病,因此具有不可预期性。患病期间,患者将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某些病程较长的精神障碍患者会表现为孤独、退缩或与外界环境隔绝,因而丧失了基本生活技能。
文章指出,由于该病症的鉴定手段比较复杂,目前主要以幻觉、妄想等症状作为判断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患者会时常出现明显的情绪变化和情感性症状,但临床表现中没有任何一种满足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标准,且不应存在器质性病因。治疗手段以抗精神病药治疗为主,可辅助做一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等。
王健医师强调,患者会对周围的人和环境家庭有一些不好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肇事肇祸的行为,出现精神症状时可能会发生自残或者伤害他人的危险行为。但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可能会误诊,这主要是由于其发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认为病前人格障碍、应激源、文化环境突然变化及躯体疾病参与了发病。
据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医生付佳鹏、吴其恺2009年发表的题为《因特芬干扰素致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病例》的论文显示,曾有一名19岁的女性患者利用因特芬治疗肝病1个月后出现抑郁、易激动、失眠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症状,停药观察2周后症状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