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站在泥土上的科学家(关注)

2015-12-11 09:39:39 来源:人民日报

  韦本辉在考察用粉垄技术种植的水稻长势。
  胡 泊摄

  “感谢您的好意,粉垄机的改进还是我们自己做吧。”韦本辉婉拒了一位美籍科学家“合作开发”的请求。他的想法是:粉垄机是中国人发明的,应该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首先为中国的农民造福。

  韦本辉是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所研究员、薯类作物育种栽培专家,不仅选育审定了7个淮山(山药)新品种,还发明了淮山定向结薯栽培方法;他发明的粉垄耕作栽培技术简便易行,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环境,被袁隆平院士等多位农业专家誉为中国农耕史上的“重大革命”。

  他告诉记者,自己还要实现两个愿望:一是把淮山定向免耕生态栽培法推广到更多地方,为农民脱贫致富再加把力;二是把粉垄耕作栽培技术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为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贡献中国智慧。

      

  专注山药领域研究

  “山药结薯从来都是垂直着往地下生长的,没想到横着结薯也能长得这么好!”11月3日,农业专家盖钧镒院士专程考察了韦本辉在南宁郊区的山药定向栽培技术。捧着一米多长、六七斤重的山药,他连说“没想到!”

  “简单地说,定向生态栽培是在地里开一条槽,铺上半圆形硬质材料,在高位处埋好山药种茎(种子),出苗后不用搭架,让淮山茎蔓在地上自由‘爬’行。”韦本辉介绍。

  他还推荐一种更妙的“免耕定向生态栽培”的方法,这种方法不用像以前那样种植、采收都要深挖沟了,省工省时,还能在荒山、荒坡甚至林下种植应用。同时,种植不用再喷洒除草剂,节约成本,淮山不但产量不受影响,而且品质还好。

  “结薯横着的淮山种植法是2004年发明的,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在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大面积推广。”韦本辉告诉记者,去年他还把这种栽培技术推广在荒山荒坡和稀疏的林地里应用。“这样不仅不占用良田,还有利于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新路子。”

  韦本辉2001年担任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把研究重点锁定在当时无人关注的淮山上,“淮山亦粮亦菜亦药,营养丰富、老少咸宜,绝对是好东西。但之前广西的淮山研究一片空白,种的都是老品种,产量低、品质差,研究开发的潜力极大。”

  认准这个领域后,韦本辉和同事开始了漫长的研究之路。15年来,他主持选育了“桂淮”6号等37个系列新品种,其中已有7个通过审定,摸索出高效易行的“21111”共性关键栽培技术。作为农业部的淮山研究首席专家,韦本辉联合河南、山东、甘肃等省的科研单位一起攻关,把山药引种到宁夏、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和内蒙古、辽宁等地,实现了“南薯北移”“北种西扩”。

  “我国淮山的种植面积已由2008年的30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700多万亩,昔日的‘奢侈品’已摆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韦本辉说。

  颠覆传统耕作模式

  在多年的薯类栽培实践中,韦本辉意识到,农业除了要关注良种、良法,还不能忽略土壤。

  “土壤是农业之母,土壤好了什么都能长好,土壤坏了后患无穷。”他为我国的土壤状况深深担忧:一方面,传统的犁头式耕作深度有限,可利用的土层一般不超过20厘米,土壤自身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更为严重的是,化肥的长期过量使用导致土层板结、土壤变酸——长此以往,农业如何可持续,粮食的质量怎么保障?

  农谚说“深耕一寸土,多耐十天旱,多打十斤粮”,韦本辉决定在“深耕深松”上下功夫。经过多年思索,他在2008年发明了粉垄技术。

  “所谓粉垄,就是用钻头替代犁头,通过高速旋转、横向切割,实现土壤的深耕深松。”韦本辉说,粉垄可使耕作的土层加深一倍,把土壤研磨成粉状且不弄乱土层;同时,粉垄机一次前行就可完成“犁、耙、打”等全部耕作程序,避免了拖拉机多次往返对耕地的碾压。

  粉垄技术的关键是粉垄机。最初,韦本辉找到一位农机师傅帮忙,画出草图并加工制造螺旋钻头,但实验结果不理想。2010年6月,他又辗转找到广西五丰机械公司,委托他们研制,并于当年10月研制出由拖拉机牵引螺旋型钻头的第一代粉垄机。此后,经过反复试验、改进,自走式多功能粉垄机械在今年11月通过技术鉴定。

  与此同时,韦本辉南下海南岛、北上黑龙江、西到新疆……足迹遍及20个省区,行程数万公里,跟着粉垄机对甘蔗、水稻、小麦、玉米等20种作物做对照试验。

  结果表明,采用粉垄技术能实现多季持续增产,增幅在10%—38%之间,山药、木薯等块根块茎作物最高可增产40%以上。

  与现有耕作方式相比,粉垄技术每产出100公斤粮食可少用化肥0.35公斤—4.29公斤,减幅为10%—30%。

  韦本辉和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的合作研究表明,粉垄耕作可使土壤的总量养分增加15%以上,氧气和贮水能力分别增加1倍以上,不仅减少了对化肥的依赖,缓解了土壤板结,还有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可以使作物的根系长得更深、更发达,从而显著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粉垄技术得到多位农业专家的充分肯定。自2011年起就关注粉垄技术的袁隆平院士,在自己的常规稻和超级稻试验田中试用后,增产效果明显。他还亲自给农业部写信,呼吁大力推广粉垄技术,认为其“活土、保水、透气,明显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是“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农业生态的重要举措”。

  据测算,如全国推广粉垄技术0.67亿公顷,可新增相当于0.1亿—0.13亿公顷耕地的生产能力,节省化肥500万吨、增加农业用水300亿立方米,相当于新建300座大型水库,增产的粮食可养活2亿—3亿人。

  责任感支撑他前行

  截至目前,韦本辉已获得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10部,获得省部级奖励11项,可谓硕果累累、贡献卓著。

  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些成果,是在一缺经费、二少资料、三无支持的情况下取得的。即便如此,韦本辉依然顶住压力,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咬牙坚持下来。

  支撑他一路走来的,是他对农民兄弟的深厚感情,以及决心用科技改变农村落后状况的责任感。

  韦本辉1954年出生在广西北流市的一个山村农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5个弟弟妹妹。他从小就割草放牛、干农活,为父母分忧。1972年高中毕业回乡后,他很快就担任了村干部,带领乡亲们想方设法多打粮食。1978年从广西农学院毕业至今,一直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科学家’。”他告诉记者,这样的经历不仅使他深知农民兄弟的不易和粮食增产的极端重要性,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既让他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也给了他创新的灵感和源泉。

  深知农民种植、采挖山药的艰辛,让他下决心找到“横着种”山药的办法;自己干农活时知道大水牛比黄牛更能深耕土层、水稻单产自然高一些的经验,给了他“深耕深松”的灵感。而小时候看到木匠用牛筋拉动钻头反复转动、细碎木屑随钻头上浮飞溅的情景,让他联想到螺旋型钻头……

  每当看到自己团队的创新成果给农民带来好处时,他就感到无限欣慰。如今韦本辉被批准延长退休,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自治区领导和院里的大力支持,干劲更足了。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11日 20 版)

编辑:崔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