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星河:科幻时代N.0

2015-12-22 09:44:30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人民网北京12月21日电 著名科幻作家星河今天在人民网和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的《TALK科学-2015年度科技热点追问》年终活动上发表题为《科幻时代N.0》的演讲。

全文如下:

大家好,我是星河,我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当下科幻的现况和一些问题。我的题目叫做《科幻时代N.0》。为什么这样叫呢?每一个时代的人老觉得自己的这个时代是比较独特的时代,每一个职业的人都觉得自己的职业是很神圣的。我觉得我们大可不必这样认为,我们可以更客观、冷静,然后理性的分析一些问题。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于1.0、2.0,所以叫N.0。

刚才讲到现在好象科幻大潮兴起,风头正见。有一些具体的现象,一个好的现象就是说,大量的科幻长篇被出版,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要么出版不了,要么就是说,它会假借少儿作品之名才能出来。但是出来了以后,也有点像刚才主持人讲的雷声大、雨点小,没有收到什么效果,也良莠不齐。这个不着急,作者都在等,等什么,我们一会儿再说。

与之相对应的一个不利条件是什么呢?就是杂志的这种凋零,好几家科幻杂志都已经关停了,有些杂志的科幻栏目也被关停或者删减了,就《科幻世界》一枝独秀,我每年要编一个科幻小说的年选,就很头疼,因为我不能在一个杂志上选,就不叫中国科幻小说年选了,就叫中国《科幻世界》年选了。所以,这是一个不利因素。因为现在写长篇的这些作者,他们都受过这些杂志短篇小说的长期训练,如果缺了这个平台的话,是有问题的。当然,现在有一些网站挺身而出在做这样的工作,但是效果还看不出来。

很有意思的是一些纯学刊物现在发科幻,而且发得不少,很还多,这有一个问题,在纯学发的科幻,对所谓“科”和“文”是怎样看的,它的比例、它的占比和含量,我在这期人民文学发过一篇作品,这个作品编辑几乎一个字都没有给我改,但是有一段让我打回来要重写,有关科学的论述,在这部分,他认为你写得太深,我的读者不懂。我觉得他的这种认知还是比较符合我们对科幻的理解,就是科幻归根到底是小说,它是文学。科学在里面只是一个背景,只是一个侧面的东西。

当然,科幻,科与文的争论是由来已久,我们看这句话。我们刚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很惊讶,雨果·根斯巴克是科幻泰斗,怎么能这么批评他,这不是我们的观点,是这个人(B.W.奥尔迪斯),这是英国的著名的科幻作家、科幻评论家、科幻史学家,他写的这本书里提到的,在这段话之后,长篇累牍的描述了雨果·根斯巴克怎样把科学技术简单的、僵化的植入到科幻。我这里并不想简单评价根斯巴克对科幻是推动还是阻碍了,因为他对科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只想说明这种科与文的观点一直在争论,这个人是世界科幻协会的前主席,来过中国,还受过邓小平同志的接见。

所以,我觉得所谓科幻小说里的科学,应该是深入浅出的,而不是简单僵硬地植入进去,应该融入到小说当中。

谈到科学,还有一个科幻里的科普的问题。这也经常有一些误区。科幻小说里你能学科学知识吗?实际上科幻小说里提到的科学知识往往是错的,甚至有些是猜想、假设,如果你在科幻小说里学科学知识,无异议于在历史小说里学历史,在武侠小说里学武功。我有一个朋友是在故宫博物院做研究工作,也是一个作家,他因为戴着工作人员的铭牌,经常就有一些游客问他,甄鬟住在哪?他就很无语,网上还真有人搞出关于甄鬟,关于各个妃子住在哪的一个实际的经历。实际上,我们的观众在看这种作品的时候,我们是学历史吗?不是,我们看的是什么?我们看的是这个,看的是这个,我们看到的是后宫的勾心斗角,我们看到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所以,这跟我们说的科幻的科普一样,它普及的不是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普及的科学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社会中的意义。

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两院院士潘家铮,现在水利出版社正在出版他的全集,里面有大量的学术著作,还有大量的随笔散文,还有几十万字的科幻小说,我做他的科幻小说分卷的主编,他就提出一个观点,他说我写的科幻,我希望脚踏实地,我希望贴近现实,我希望能成为一种现实的折射。我觉得老先生的这种看法、这种认知还是比较有道理的,这是我对科幻的一个道理。

这就是这一年来的一些科幻现象,还有一些比如译着,有些译着出得很好,这是我写的一个评论,这个人也是美籍华裔科幻作家,他的作品很流畅、很优美,情节也很好。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比如营销,这个我不太懂,营销对于科幻小说的影响非常大,比如有一个科幻作家叫王晋康,他的作品《逃出母宇宙》一点也不输于一些优秀作品,但是做的宣传不够,营销不好,所以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

这里说的是小说和出版,下面说电影。我们刚才讲那些长篇小说的作者等什么呢?等改编电影、改编小说,把一个个版权都卖出去了,因为这两年是一个电影时代,未来两年一定是电影大发展的时代,在中国。

所以,有很多导演特别想拍科幻片,刚才春哥讲的科幻大片,抢了我的话题。但是,我觉得能不能拍好,也是需要我们讨论的。我们现在已经不缺钱了,咱们不差钱,也特技玩得不错,电脑特技做得非常好,很重要的一个是观念的问题。很多年前,有一个导演跟我联系,说我看看你的作品,我就给他拿了一些当时前卫的网络等等,然后看完以后,我觉得对科幻的和你大一样,我说您怎么理解的?他说我觉得应该是山中方一日、世上一千年这样的东西才是科幻。我说你那个不对头,我们不能谈了,根本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之下。他对科幻的认知观念还不太对头,不太科技。

我们现在说一拍科幻片,这是我在一个杂志连载的一些分析科幻电影,连载了十多年,二百多部,出的书,我对这些科幻做了一些研究。我们一说科幻,就是这部,2001:太空奥德赛,这部作品不是改编自小说的,先有电影后有小说,根据克拉克的一个短片、一个中片做出来以后,拍了电影,然后重新写的小说。

这个作家的作品可能非常好,但不适于改编电影。这个片子改编得还算不错,这个片子改编就不怎么地,把整个机器人学三定律全部都改坏了。

我们看改得比较好的电影,所有我展示的这些片子都改编自一个作家叫菲利普·迪克,这些作品大家都很喜欢,很受欢迎,但是他的作品在中国基本没有什么响声,有中译本,响声非常低,不用说中国,在美国也一样。2009年改编票房累计达到10亿美元,但是这个作家生前因为贫困而死,非常悲剧。这种片子我们暂时拍不出来,类似于这种片子也拍不出来,像《火星救援》我们也拍摄不出来,这种片子有情节、有思想,有一些大场面,暂时还不行。我们看看哪些能拍出,还有哪些不能拍。这种片子没法拍,这是海因莱因的一个作品,作品非常好,讲一个时间的故事,但是情节相对比较晦涩。这种片子我们也不能拍摄,这是波兰一个作家,莱姆的片子,在这个狭小的,讲周围的星球是具有智慧和记忆,很晦涩,没法讲。还有一个类似的片子叫《月球》,也没法拍。这个作品也拍不了,是美国作家卡尔·萨根,写天文的,但是它的情节没有那么强,这些东西我们没法拍。

像这些片子根本不用说了,《男人来自地球》,几个人在屋里聊,得多长的剧本。《怪兽》,基本上全篇到最后都没有出现怪兽。《立方体》,几个人在一个空间里面聊、说话,这种片子观众是不答应的。我们的观众能接受一个烂片,但没法接受文艺片,烂片顶多是骂几句,文艺片就得退票了。所以这些票没法拍,这都不是很好的电影。

能拍成什么样的呢?我觉得这个片不错,情节也不错,讲脑力开发的,这个导演拍《第五元素》,我觉得这片听不错的,这种片,是一帮人在打架,这是美女拿着手枪,然后有点小科技,但不是很复杂,有点小思想,但不是很深刻。最后还穿越一下,这个片我们完全可以做,我不是说,好象我质疑电影工作者的能力,不是这个意思,当我们很长时间没有出现科幻片,如果我们不提很古老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当下这个时代,我们第一次考,不可能一口吃一个胖子,能拍成这样非常成功了。在这里可以借鉴第三世界,就是发展中国家的例子,印度片,好莱坞机器人之恋。虽然印度片少不了载歌载舞,一直在跳舞,但是人家有大场面,刀枪不入,集团作战。韩国片,这个片之前拍过好几个时间旅行的科幻片,直到这个片才拍出准大片的感觉,还不是真正的大片,不要以为有一个大怪兽做了大特技和大场面就是,还不够。但是这个片真的是大片了,完全可以比肩美国的科幻大片,一个很好的情节、很好的故事、很好的场面,错综复杂,最后非常的感人,最后是非常感人的结局,如果没有看过的朋友希望去看一下。

这就是我要介绍的,就是说我对电影的看法,我们应该拍什么样的片子。

做一个总结,我觉得任何创新都来自文化传承,我现在老讲创新,但实际上在科幻领域,在西方科幻文化中,它的传承是非常强的,如果大家了解历史的话可以多研究。

另外,科幻和科学始终是捆绑式发展的,科学发展了,大家就喜欢科幻。

最后,我相信,尤其我刚才讲的大环境这种电影的时代,我们一定会出现非常好的产品,但是我希望我们能出现更有水准的优秀作品。

谢谢大家。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