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杨波:做好科研与业务的“搭桥人”
数九寒冬,似乎是一个与“强对流天气”无缘的季节。然而,在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杨波却一点也闲不下来。
思考今年夏天预报中遇到的新难题、完善后台系统建设、加紧进行技术开发……对于“主攻”强天气预报技术研发的杨波来说,冬天是绝好的“修炼”季节,用他自己的话说,“沉下心来,才能更好地为科研与业务‘搭桥’”。
在杨波的同事看来,正是这个“搭桥人”,“盘活”了国家级强天气预报业务工作。强天气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几年前,强天气预报中心虽有一些研发成果,但较为孤立和分散,难以在业务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这一境况随着杨波的到来得到改变。
2013年,杨波加入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中心后,便组织加强业务基础环境和软件环境的建设。两年来,通过完成基于云平台的业务升级、系统梳理业务科研成果、制定产品规范等一系列工作,国家级强天气预报业务的规范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
“以前进行预报,需要在不同平台界面之间来回切换,既耗时又费力。”强天气中心预报员朱文剑说。为解决这一难题,杨波带领强天气中心团队成员,共同建成了强天气监测预报一体化业务平台。
如今,通过这一平台,预报员可以便捷地查看多源资料,各种强天气的实况监测、诊断、临近到短期预报、检验等主要业务都能在同一平台进行操作;其中的中尺度分析模块,集强天气中心近几年的重要科研成果于一体,在业务应用中初露锋芒,同时也为开展省级中尺度天气分析指导打下扎实基础。目前,这一平台已向全国各省市县级气象部门提供指导产品,大大减轻了预报员的工作量。
“在我看来,业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是最大限度解放生产力,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杨波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主导完成了一套规范化的图形产品加工系统,使得强天气各种科研产品实现图形化,为预报员提供了更直观的参考;组织完成SWAN1.6的建设,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提高系统效率和预报员操作的便捷性……在一项项工作的推进中,短短两年间,国家级强天气预报业务的能力大大提高。
“他要求很严格,对图形产品的颜色、线条等都要一个一个把关。”“他是领导,更是业务骨干,经常加班到半夜。”“能很好地把大家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同事们对杨波这样评价。
能在短时间内“化孤立为整体”,为强天气预报的科研成果与业务应用搭建起顺畅的桥梁,得益于杨波此前多年的工作积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杨波参与研发的北京奥运场馆精细预报交互平台等技术成果,成为精细化奥运气象服务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技术研发为预报员开展业务提供智能工具和产品,也正是杨波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生长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兵团,杨波从小对极端天气气候就有深刻感知。“小时候兵团农场经常遭受冰雹袭击,我家附近就有人工防雹的炮点。”轰隆隆的人工防雹作业声,是他童年记忆里的“气象片段”。
大学毕业后,杨波在基层从事一线气象预报业务,几次“报不准”的经历,让他体会到了预报员的压力与无奈。“做预报是与‘不确定性’打交道,而我却特别追求确定和踏实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杨波始终对技术研发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刚工作那几年,正值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和气象信息化刚刚起步,见证了计算机技术给气象工作带来的改变,我更有动力想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发出更智能的工具。”杨波说。
如今的杨波虽然已成长为技术研发专家,却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两头,技术研发人员需要比科研人员懂业务,同时比预报员更懂科研。”从广泛阅读文献到坚持听讲座,再到积极参与培训,杨波始终力求保持自己思路的开阔。
对于强天气预报业务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杨波没有停止过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短时临近强天气预报的能力?什么样的智能工具和产品算法能为预报员赢得更多时间?杨波表示,自己将继续做好科研与业务的“搭桥人”,在稳扎稳打中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