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武汉12月29日电 (记者 蒋建科)置身浩瀚的太阳系、摸摸藏着2000多个互动问题的“天问之树”、走一走人类进化的路线图……,历时5年建设的武汉科技馆新馆28日正式亮相。
这座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投资5亿余元的武汉科技馆新馆共三层,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利用既有建筑改造成的科技馆,它既保持了“亚洲第一船”、原武汉客运港船形建筑的外形,又注入科技元素,寓意“科普之舟”扬帆远航,凝聚了120多人的“顶级科普大家团队”的智慧,创新展品占全馆600多个展品总数40%以上。
武汉科技馆馆长马华介绍,新馆展示工程的顶层设计由国内科普大家主创,在展示内容设计上,特邀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副理事长徐善衍为武汉科技馆新馆建设专家组组长,广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为新馆建设建言献策。在展览理念上,坚持“见物见人见精神见智慧”的“四见”原则,将科学的发现与人文精神以及科学家的故事连贯起来。在展陈形式上,由国际(德国、日本)、国内知名设计公司参与设计。此外,新馆还有选择地从德国、比利时采购了一批经典展品。
展馆常设展览以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的《天问》为开篇,隐喻人类自古以来的求知探索精神。展馆分设“自然板块”的宇宙、生命、水展厅,“创造板块”的光、信息、交通展厅,另设了数学、儿童展厅,并联合有关单位打造室外“舰船世界”展区,既将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有机地融合,又突出了鲜明的地方特点。除常设展厅外,新馆还有科普报告厅和科学探究室。“参与、互动、体验”的参观形式。
此间专家介绍,武汉科技馆新馆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地理位置独特。新馆依江而建,位处武汉中心城区,临街、临江、临滩,具有优越的区域环境特点。另外,新馆还处于“江汉朝宗”文化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内,与周边众多纪念馆、博物馆相呼应,共同组成一个恢弘的文化场馆群。
二是充分展示地方产业特色。武汉经济发展迅速,钢铁、船舶、汽车、激光、信息等产业蓬勃发展,在中部地区的突出地位日益显现,新馆将科技展示与地方产业相结合,通过交通科技、武汉光谷等地方产业优势和科技成果,充分展示“智慧武汉”,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交通”、“信息”展厅,在全国综合性科技馆中首创“光”展厅。“识音鹤舞”、“信息与光的武汉”等展项都带有鲜明的武汉地方特色。
三是充分展示地域资源特色。设立的“水”展厅是武汉科技馆新馆的一大特色,新馆利用“水生武汉”、“东湖的形成”、“六湖连通”等武汉水资源特色展项,凸显“大江、大湖、大武汉”资源特色,展示“生态武汉”,在全国综合性科技馆中首创“水”展厅。
四是新馆将科技、历史、文化充分融合。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武汉的两江文化、码头文化成为“市民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新馆建设中,既延续了武汉港时代特色的建筑特征,也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既有科普功能展示,也有汉口租界历史建筑群的展示;既展示经典的古代人类科技成果,也跟踪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
武汉科技馆新馆作为一座集展示与教育、科技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休闲与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大型科普教育活动场所,以其独特的“科技之舟”形象,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发挥龙头作用。
新馆开馆仪式后,同时举办了“武汉科普讲坛”首场报告会,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徐善衍做了题为《科普的时代性特征与责任》的主题报告。来自武汉市科协系统代表,湖北省以及各地市科技馆代表,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大学生、中学生代表共340余人听取了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