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中国“探月港”筑梦九天开创三项新纪录

2018-12-11 09:57:5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西昌12月10日电题:中国“探月港”筑梦九天开创三项新纪录

  王胜、王玉磊、梁珂岩

  2018年12月8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零窗口”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至此,这个有中国“探月港”美誉的卫星发射中心,在筑梦九天的道路上又开创三项新纪录。

  纪录一:我国所有探月卫星均实现“零窗口”发射

  奔月,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依偎塔架等待奔月号令。为增加卫星入轨的成功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研人员及一线参试人员决心实现“零窗口”发射。

  “零窗口”,是指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分秒不差将火箭点火升空。由于影响准时点火的因素很多,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国家能够精准实施“零窗口”发射。

  为此,任务各系统工作人员在星箭测试、气象研判、燃料加注等各个环节,都追求零失误、零差错、零故障、零缺陷、零遗漏,从而确保发射万无一失。

  当日18时05分04秒,我国首次探月任务完美实现“零窗口”发射,创下航天发射史上的“中国奇迹”。节省下来的准备作轨道修正的120公斤燃料,使得嫦娥一号卫星多运行了4个月。

  此后,这个中心又接连“零窗口”成功发射多颗探月探测器,形成了稳定可靠的“零窗口”发射能力。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腾空而起。事后测试数据显示,火箭起飞时间与之前公布的“零窗口”理论值分秒不差。

  2013年12月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完全按照“零窗口”准时发射成功,将嫦娥三号送入预定轨道。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精准发射成功,开启奔月之旅。

  纪录二:连续81次发射全部成功

  组建48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不断提高综合测试发射能力,形成两个工位交替发射捆绑式火箭的能力,创造了1997年以来81战连战全胜的新纪录。

  如今走进西昌指挥控制中心,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大脑”,这里安装有先进的指挥通信设备、全新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能够远程控制组织指挥。

  三号工位升级改建、新建卫星测试厂房,建成自主可控指挥显示系统、智能光网系统……近年来,中心大力推进设施设备可靠性增长、测发流程改进、组织模式优化,将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勤务保障五大系统数据进行融合,彻底解决了过去各系统各单位分散建设、自成体系、互不兼容等问题,有力保证了探月、北斗等重大任务发射圆满完成。

  此外,他们还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建立健全了“双岗四查”“双想”“7S”“QC”等制度机制,构建起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并于2011年通过认证,实现了与国际一流航天发射场的接轨。

  “严格的质量管理是航天发射的制胜基因,是确保成功的重要法宝。”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说。

  纪录三:100天高密度实施7次航天发射

  截至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今年已完成16次发射任务,突破了年发射9次的最高纪录,并创造了100天内成功实施7次航天发射的高密度发射新纪录。

  嫦娥四号进场以来,前后与5次发射任务交错并行。嫦娥四号任务01指挥员陈政介绍说:“任何一个岗位、一次操作都会影响发射任务,容不得任何疏忽和失误。”

  工程师何龙是这次任务的“金手指”,也就是按下点火按钮的人。在他的工位前有3块屏幕,屏幕上有200多个闪烁的状态灯,每盏状态灯的另一端连着的就是一个分系统或是操作岗位。

  技术部气象室保障组组长张滢今年已在发射场区驻扎超过200天,连续执行了12次发射任务。张滢说,为提高每一次任务的预报精度,她和同事们都要采用不同制式的测风系统采集高空风数值信息,将测风密度增加到3倍以上,更有效地判断高空风趋势,为任务指挥决策提供坚强的气象技术支撑。

  距离嫦娥四号发射仅10多个小时,中心测控系统遥测雷达组组长郑志刚在执行完沙特双星跟踪测量任务后,顾不上吃午饭就立即组织人员切换设备状态,再次投入嫦娥四号任务准备。

  据介绍,今年像这样多发多种任务并行已成为常态,他们更是创下了3天进行7次状态转换的新纪录,人员三班倒、24小时值班已是家常便饭。

  “目前,中心已实现从发射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多种型号火箭、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发射多轨道航天器、从发射国内卫星到发射国际商业卫星、从每年2-3次发射任务到年发射能力达到15次以上的重要跃升,完全具备执行高密度任务的发射能力。”中心主任张学宇说。

  • 相关阅读
  • 那些碳去哪儿了——火星甲烷神秘消失引发更多谜团

    “痕量气体轨道器”(TGO)于2016年抵达火星上空图片来源:美国《科学》杂志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刘霞)2004年,科学家首次在火星大气中探测到了甲烷,他们认为其可能由火星微生物喷出。但据美国...

    时间:12-14
  •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新华社广州12月13日电(记者蔡国兆、刘大江、刘宏宇)南中国海,广东省珠海万山群岛,中国首个无人船海上测试场日前正式启用,面积超过770平方公里。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1984年出生的张云...

    时间:12-14
  • 我国首次实现保真度超过99.99%的原子量子态操控

      新华社武汉12月13日电(记者谭元斌)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13日宣布,该所詹明生研究员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保真度超过99.99%、错误率低于0.01%的原子量子态操控,突破了中性原子量子计算的一个重...

    时间:12-14
  • 25个锁屏勒索类恶意程序变种被曝光

      新华社天津12月13日电(记者周润健)记者13日从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天津分中心获悉,通过自主监测和样本交换形式,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近日发现25个锁屏勒索类的恶意程序变种,该类病毒通过对用户手机锁屏,勒...

    时间:12-14
  • 新一代杀毒策略 “组合拳”打败网络“高级黑”

      美国FBI(联邦调查局)一位高管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企业,一种是知道自己已被黑客APT入侵的;另一种是还浑然未知的。   APT指高级持续性威胁(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它的“高级”在于“用间谍打...

    时间:12-14
  • 探寻南极冰盖融化“源代码”

    ??? 这是“雪龙”号附近冰山下的阿德利企鹅(12月2日摄)。 连日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搭乘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停靠在南极中山站固定冰外缘海域,距离中山站44公里处卸运物资。一群帝企鹅和阿德利企鹅“陪...

    时间:12-14
  • 中国“墨子号”领跑量子通信

      2018年3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首次开启“委员通道”。当天中外记者云集,在通道前,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有“量子之父”之称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的话掷地有...

    时间:12-14
  • 63%受访者认为 AI将对人类产生积极影响

      科技日报华盛顿12月12日电 (记者刘海英)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一份名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称,人工智能(AI)领域的多数专家认为,到2030年,AI将对人类产生积极影响。   在...

    时间:12-14
  • 对撞机能用来做什么?

      近日,我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研究工作组对外发布了概念设计报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环形电子对撞机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希格斯粒子性质、宇宙早期演化、反物质丢失、寻找暗物质等...

    时间:12-14
  • 手机卡能异地销号了

      用户如果不及时销号,会产生大量欠费甚至滞纳金,最后还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   异地销号涉及环节多、链条长,一旦出现不法分子恶意异地销号,将严重损害被恶意销号用户的合法权益,也会给企业声誉和经营带来...

    时间:12-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