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一个二维码背后的故事:华为云助力“深圳通”全新数字化升级

2018-12-27 08:50:25

来源: 南方日报

  如果让你选一件最能代表当下时代的东西,你会选什么?是智能手机还是WiFi?还记得去年上海博物馆在“大英博物馆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史”展览后公布的第101件展品——“二维码”吗?在众多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中,上海博物馆最终选择了二维码作为当代历史发展的标志。

  今天,刷卡出行在全国已经普及,乘客只需购买交通卡,在指定地点充值即可便捷出行。然而,忘记带卡、带钱包,或者卡里余额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下,刷卡出行的方式也就显现出了弊端,那该如何改造呢?

  打造公交出行新“城市名片”

  在深圳,相信乘坐过公共交通的人都不会对“深圳通”感到陌生。2006年1月18日,深圳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通”)在38路公交车上安装了首批“深圳通”设备,这标志着“深圳通”卡实现了地面公交与地铁的互通,从此开启了深圳市民手持“一张卡”即可乘坐公共交通的便捷出行生活。

  作为公共交通工具舒适度、覆盖率皆处在全国前列的一线城市,深圳对公交优先、绿色出行不仅极为鼓励,更给予大量的补贴。目前,深圳通发卡量已经突破4000万张,为市民和来到深圳的人提供了优惠与便利,成为深圳实至名归的“城市名片”。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成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用户对于出行也有了新的要求。为响应用户广泛需求,“深圳通”推出了全新产品——深圳全市所有地面公共交通工具均可使用二维码进行支付。2018年1月,“深圳通”二维码正式上线,采用“先消费、后支付、免密码”的模式,不仅节约了市民乘车时间,改善了用户体验,还能让用户享受跟“深圳通”卡一样的优惠。

  在“华为云2018中国行”深圳站中,作为这项全新产品的负责人,同时也是背后的推动者,“深圳通”生产及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赵红宇介绍:“如果忘记带卡或者忘记带钱包,或是从其他城市来深圳旅游,只需用手机开通‘深圳通’二维码就可以便捷乘坐深圳的公共交通工具。其中,二维码和原先的储值卡不太一样,储值卡必须先充值,而二维码是先乘车后付费,就像信用卡一样。”

  据悉,“深圳通”二维码甚至无需网络,只要掏出手机放到扫码区域扫一下,全程约0.3秒就可以完成扣费乘车。

  助力“云上”高效生活

  “深圳通”宣布二维码功能上线后,深受市民欢迎,并赢得了大家的肯定。不过,在最初推行的时候,“深圳通”二维码的运营并不是那么顺利。曾经就有乘客抱怨,他们经常遇到打不开二维码的情况。

  赵红宇透露,二维码属于物联网的一部分,对后台的技术架构和设施要求都比较高,而打不开二维码,则是因为开通初期后端计算资源配置不够。毕竟,同时的并发流量、数百万人的请求,而且大多数设备都是在移动状态,这种无线通讯对技术承压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要非常可靠。

  经过多番比较,“深圳通”最终选择了“华为云”。今年3月,“深圳通”将二维码的系统整体迁移到华为云上。插上“云”的翅膀后,通过华为云的负载均衡、高可用数据库、资源智能调度、云加密等技术,“深圳通”解决了前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保障了用户注册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也走入了正轨,改善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据悉,“华为云”的弹性云服务器(ECS),具有弹性负载均衡的特点,可将访问流量自动分发到多台云服务器,实现更高水平的应用容错。而“华为云”数据库则集“可靠、易用、功能丰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于一身,客户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高可用、高可靠两种模式。在高可用模式下,发现故障可直接切换,满足了“深圳通”业务的弹性需求。在“华为云”技术的赋能下,“深圳通”化解了用户巨额增长造成后端计算资源不足的难题。

  通过与“华为云”合作,“深圳通”二维码扫除了技术障碍,让出行变得更加高效。截至目前,“深圳通”二维码注册用户已突破500万,日使用次数也突破110万次,并在持续增长中。

  当然,不仅是搭乘公交,在电商、门户、移动APP的场景下,“华为云”也能针对相关业务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参天大树,结不出丰硕果实。“华为云”这两年提得较多的一个词就是“黑土地”。2017年11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在公司愿景与使命研讨会上重点提及:我们实质是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一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这块“黑土地”上可以种“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土豆”……让各个伙伴的内容、应用、云在上面生长。

  听到“黑土地”这个词,就会让人自然联想到“肥沃”。在肥沃的土地上,植物才能枝繁叶茂。那么,什么是“华为云”的“黑土地”?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表示,就是华为云今年3月份在国内机场打的那个广告:有技术,有未来,值得信赖;就是健康的云平台,让合作伙伴在这个平台上万物生长。正如在被问到当初选择“华为云”的原因时,赵红宇是这样形容的,“(‘华为云’)是一个纯粹的云”。

  如今,依托华为超过30年在ICT领域的耕耘,“华为云”在算法、芯片及软硬件结合能力等方面,已经建立起了优势,打造出领先的云基础设施服务,为客户提供云服务器、云数据库、云存储、CDN、大数据、云安全等全系列产品,为行业客户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轻松上“云”,为客户智能化转型铺好加速轨道。

  • 相关阅读
  • 县域创新怎样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来自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县的经验启示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县域创新怎样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来自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县的经验启示   新华社记者胡喆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经过...

    时间:12-31
  • 中国科协:到2050年建成世界主要枢纽科技组织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张泉)中国科协29日发布《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提出要彰显科协组织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的性质,聚焦科技工作者“人”本身...

    时间:12-31
  • 天津2020年底家庭光纤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将达千兆

      新华社天津12月30日电(记者付光宇)记者从天津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获悉,《天津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提升计划(2018—2020年)》日前正式印发,天津在开展“千兆小区”试点的同时,逐步推广千兆光纤网...

    时间:12-31
  • 新研究:史前巨齿鲨灭绝或缘于超新星爆发

      新华社洛杉矶12月29日电(记者谭晶晶)距今约260万年前,一道奇异耀眼的光芒从宇宙深处抵达史前的地球天空,持续了数周或数月之久。这道神奇的天象是什么?对地球生态造成了什么影响?   美国堪萨斯大学一...

    时间:12-31
  • 科学家在中国海岸带发现古海啸文明遗址

      新华社合肥12月30日电(记者徐海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孙立广、谢周清教授研究组对广东省南澳岛的海岸沉积剖面进行研究,揭示了该岛近千年前曾遭受南海海啸袭击的历史,证实了中国历史上曾...

    时间:12-31
  • “鸿雁传信、永不失联”:“鸿雁”星座首发星成功发射 一期60颗卫星预计2022年组网运营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题:“鸿雁传信、永不失联”:“鸿雁”星座首发星成功发射 一期60颗卫星预计2022年组网运营   新华社记者胡喆   个人智能手机可以直接进入卫星应用领域,一期60颗卫星预计2022年组...

    时间:12-30
  • 高铁接触网关键结构安全自动化识别系统首次应用于高寒高铁

      新华社沈阳12月29日电(记者齐中熙、洪可润)12月29日,京哈高铁承德至沈阳段正式开通运行。记者从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了解到,在京哈高铁承沈段工程建设中,研发了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结构安全自动化识...

    时间:12-30
  • 综述:2018,联合国力促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新华社联合国12月29日电 综述:2018,联合国力促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新华社记者王建刚   在即将过去的2018年,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特殊“战场”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12月15日,在波...

    时间:12-30
  • 线下付费讲座缘何“虽有人气尚无钱途”?

      周末的北京,大都有近200场讲座、沙龙在各个角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活动的主题也是五花八门:从图书分享和签售、手工艺品制作到出国留学、形象塑造再到时间管理、演讲与口才乃至AI技术科普……各色各样的...

    时间:12-29
  • 工人技能越高 人生舞台越大

      截至目前,全国的技能劳动者已超过1.65亿人,高技能人才数量达到4791万,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23%和39.3%。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技能人才有哪些感受?未来,如何继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

    时间:12-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