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机械播水稻 “铁牛”替耕牛

2018-12-29 07:54:33

来源: 广州日报

  在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有一栋小楼,名为土槽实验室,旁边停放着一些农业机械。就是在这个朴素不起眼的地方,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深耕农业机械研究近40年。

  1979年,在贵州铜仁县农机厂工作了9年的罗锡文来到华南农学院,成为我国著名农机专家邵耀坚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可均匀播种、播量可控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发明了水稻精量水穴直播机和水稻精量旱穴直播机两大类共15种机型,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泰国等6个国家推广,创造了一批高产记录,实现了他小时候“不用人插秧”的梦想。

  工厂九年:机动喷雾机获奖 与农业机械结缘

  罗锡文出生在湖南株洲,幼时在农村的生活,最辛苦的是干农活,插秧是最能代表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环节。罗锡文说,“双抢”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孩子们就跟着母亲到田间扯秧,吃过早饭后,又继续回到田里插秧。插累了,他站起来伸伸腰,妈妈就会在一旁说:“小孩子有什么腰,赶快插!”当时他想,什么时候不用人插秧就好了。

  1970年,罗锡文从华中工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之后在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了9年,他对机械的改革和发明的天赋渐渐显现出来。在农机厂,罗锡文参加了10多种机器的试制,包括简易和面机、拉管机、铸管机、冲床、摩托快艇、发电机、插秧机和薯类打浆机等,他由此真正踏上了农业机械研究之路。

  1978年,罗锡文研制的锦江18型担架式机动喷雾机获得了贵州省科技大会奖,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个科技奖项。这年夏天,他带着这种喷雾机,请教了我国著名的“喷雾机之父”、镇江农机学院的高良润教授,随后又得到了在高良润教授的实验室实习的机会。

  罗锡文对高良润教授的教育之恩一直念念不忘,“是高老师带我走上农机研究之路”。

  技术创新:研发水稻直播机 播种实现“三同步”

  1979年,罗锡文来到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成为我国著名农机专家邵耀坚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邵耀坚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试验土槽就是在他的指导下,由罗锡文、张泰岭和区颖刚三位学生设计的,在贵州加工后运回广州。建成的土槽可进行多种农机试验,这也是今天华南农业大学土槽实验室命名的由来。

  邵耀坚教授曾收到一篇要评审的硕士学位论文,内容是水稻直播技术。自古以来,水稻种植技术有两种,一种是直播,即直接将种子播于田中,另一种是移栽,包括抛秧、插秧等。这篇论文引发了罗锡文对于水稻直播技术的思考。

  罗锡文想,搞农业机械,就是要为农民实实在在做点事情。现在虽然有了插秧机,但工序还是比较多,能不能找到另一种方式,既能实现有序种植,又能减少工序,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锡文提出了水稻精量直播的思路。

  用机器播种,如何能做到与人插秧一样,均匀一致,且每穴苗数可控?罗锡文一是从机器优化设计,特别是从排种器入手,二是与农艺相结合,通过与农学家的不断交流,研发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和不同播量的直播机。

  “这个排种器是播种机的核心。”在土槽实验室里,罗锡文拿起一个组合型孔式排种器,他告诉记者,上面均匀分布的圆孔就是“排种口”,水稻种子由于形状细长,要精确控制播量,实现每次播种1-3粒,设计难度很大。通过创新设计,罗锡文团队设计出了组合型孔、螺旋槽式和垂直圆盘气吸式等多种类型排种器,适用常规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等不同品种、不同播量的要求。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罗锡文团队研究成功同步开沟起垄穴播、同步开沟起垄施肥穴播和同步开沟起垄喷药/膜穴播的“三同步”水稻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技术,发明了水稻精量水穴直播机和水稻精量旱穴直播机两大类共15种机型,创建了“精播全苗”“基蘖肥一次深施”和“播喷同步杂草防除”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栽培技术。2017年,“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成果推广:一年跑八次新疆 “种田就像养小孩”

  罗锡文团队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成果在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泰国等6国推广应用。创造了一批高产记录:在新疆三年亩产超1000公斤,在浙江连续四年亩产超800公斤,8个省亩产超800公斤,11个省亩产超700公斤,17个省亩产超600公斤。

  罗锡文说:“我们设计的农业机械一定要被农民认可,才有价值,我们要做的是产品,不是实验室的样品。”为了在全国各地推广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罗锡文跑了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13年,为了试验示范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罗锡文一年中去了八趟新疆,为的是选地、播种和观察苗情。他一个人去还不够,还请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一起去,看看小苗长得“行不行”。罗锡文形容,“种田就像自己家养小孩一样,要经常看着才放心。”所以,每次出差回来,他首先要到地里看看,即使是晚上十一二点,罗锡文还让司机将车子开到田里,开着大灯照明,看看直播的水稻长得如何。

  在罗锡文团队多年的努力下,水稻直播机技术如今在全国得到认可。“让我感到高兴的不仅是获得国家奖,更重要的是获得农民的认可,可以为我国水稻种植做贡献。十年前,我到一些地方推广,农民还持怀疑的态度。到后来看到我们直播的水稻长得很好,不但自己接受了这项技术,还会主动介绍给别人。”罗锡文说。

  罗锡文

  1945年生,中共党员,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长期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与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主编专着教材6部。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未来蓝图

  罗锡文表示,他和团队在农业机械导航和农业航空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通过“海陆空”技术发展农业。他还要建设“无人农场”,为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感言

  “所谓创新,首先要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有一段著名的话,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往往是物理和计算上面的一些技巧。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之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就是创新。提出问题是创新之源。

  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是培养创新能力,最后才会有创新成果。”

  • 相关阅读
  • 县域创新怎样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来自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县的经验启示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县域创新怎样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来自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县的经验启示   新华社记者胡喆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经过...

    时间:12-31
  • 中国科协:到2050年建成世界主要枢纽科技组织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张泉)中国科协29日发布《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提出要彰显科协组织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的性质,聚焦科技工作者“人”本身...

    时间:12-31
  • 天津2020年底家庭光纤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将达千兆

      新华社天津12月30日电(记者付光宇)记者从天津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获悉,《天津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提升计划(2018—2020年)》日前正式印发,天津在开展“千兆小区”试点的同时,逐步推广千兆光纤网...

    时间:12-31
  • 新研究:史前巨齿鲨灭绝或缘于超新星爆发

      新华社洛杉矶12月29日电(记者谭晶晶)距今约260万年前,一道奇异耀眼的光芒从宇宙深处抵达史前的地球天空,持续了数周或数月之久。这道神奇的天象是什么?对地球生态造成了什么影响?   美国堪萨斯大学一...

    时间:12-31
  • 科学家在中国海岸带发现古海啸文明遗址

      新华社合肥12月30日电(记者徐海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孙立广、谢周清教授研究组对广东省南澳岛的海岸沉积剖面进行研究,揭示了该岛近千年前曾遭受南海海啸袭击的历史,证实了中国历史上曾...

    时间:12-31
  • “鸿雁传信、永不失联”:“鸿雁”星座首发星成功发射 一期60颗卫星预计2022年组网运营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题:“鸿雁传信、永不失联”:“鸿雁”星座首发星成功发射 一期60颗卫星预计2022年组网运营   新华社记者胡喆   个人智能手机可以直接进入卫星应用领域,一期60颗卫星预计2022年组...

    时间:12-30
  • 高铁接触网关键结构安全自动化识别系统首次应用于高寒高铁

      新华社沈阳12月29日电(记者齐中熙、洪可润)12月29日,京哈高铁承德至沈阳段正式开通运行。记者从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了解到,在京哈高铁承沈段工程建设中,研发了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结构安全自动化识...

    时间:12-30
  • 综述:2018,联合国力促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新华社联合国12月29日电 综述:2018,联合国力促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新华社记者王建刚   在即将过去的2018年,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特殊“战场”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12月15日,在波...

    时间:12-30
  • 线下付费讲座缘何“虽有人气尚无钱途”?

      周末的北京,大都有近200场讲座、沙龙在各个角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活动的主题也是五花八门:从图书分享和签售、手工艺品制作到出国留学、形象塑造再到时间管理、演讲与口才乃至AI技术科普……各色各样的...

    时间:12-29
  • 工人技能越高 人生舞台越大

      截至目前,全国的技能劳动者已超过1.65亿人,高技能人才数量达到4791万,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23%和39.3%。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技能人才有哪些感受?未来,如何继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

    时间:12-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