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我国有望率先建成空间太阳能电站

2019-02-14 07:50:14

来源: 科技日报

  开电动汽车回家,近年成为春运模式中许多人的“新挑战”。拥堵的高速公路上,不乏趴窝的电动车身影。

  这样的悲剧有望杜绝。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13日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如果我国建成空间太阳能电站,电动车或能随时随地充电,不再有“断粮”之忧。

  当然,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应用远不止如此。它的作用有多大,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庞之浩进行了介绍。

  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早已普及,但太阳能在地面的利用率并不高,其会因大气的吸收和散射,以及云雨、季节、昼夜更替的影响而衰减。同时能量密度变化巨大,很不稳定。

  太空中太阳能却非常充裕。庞之浩说,如果在大约3.6万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建设太阳能电站,太阳光线不会被大气减弱,也不受季节、昼夜变化影响,99%的时间内可稳定接收太阳辐射,其强度是地面的6倍以上。通过空间向地面进行能量的定点传输,可为人类提供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的核心应用目标,是为地面提供大规模商业化的电力供给。庞之浩说,由于覆盖面积广,其可以向偏远地区、海岛和灾区供电,还可以灵活用于地面移动目标供电。

  同时,空间太阳能电站能为“可视”范围内的航天器供电,使航天器摆脱巨大的太阳能电池翼,并大大增加功率水平和控制精度。它也能作为深空探测能源系统的候选方案,未来还可以利用它进行空间燃料生产以及空间加工制造,实现空间工业发展。

  此外,空间太阳能电站还能收拾传统能源造成的“烂摊子”。庞之浩说,石化能源的利用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随之频频产生台风、龙卷风等恶劣气象。将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巨大能量传输到台风所在区域,可以改变台风的温度分布,破坏其形成过程。

  面临多项技术挑战

  庞之浩介绍,空间太阳能电站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太阳能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成为电能;能量转换装置将电能转换成微波或激光等形式,并利用发射装置向地面发送波束;地面接收系统接收空间传输的波束,通过转换装置将其转换成为电能接入电网。

  “目前其技术原理已没有太大问题。”庞之浩说,近年来太阳能发电效率、微波转化效率以及相关航天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空间太阳能电站作为一个宏大的空间系统,在许多技术方面都有待突破。

  例如,目前人类最大的航天器——国际空间站重400多吨,而一个工业级空间太阳能发电站重达上千吨。如何建设?有国内专家建议,先将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造材料发射到太空,建立“太空工厂”,通过3D打印技术将所需组件打印出来,再通过太空机器人进行组装。这是目前的研究方向之一。

  长期运行的安全性也是重要问题。庞之浩说,长期微波辐射下对生态、大气、生物体等的影响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此外,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设对新材料、高效能量转化器件、超大型航天器结构及控制技术、在轨组装维护技术等都提出了很大挑战。

  我国有望率先建成

  由于在重量、尺度方面远超现有航天设施,空间太阳能电站被称为新时期航天和能源领域的“曼哈顿工程”。自1968年相关概念被提出,美国政府和企业已投入近亿美元,实施了多项研发计划;日本将其正式列入国家航天长期规划;俄罗斯、印度、韩国、欧空局等也在开展相关研究。

  2008年,我国将空间太阳能电站研发工作纳入国家先期研究规划,近年来提出了平台非聚光型、二次对称聚光型、多旋转关节以及球型能量收集阵列等方案,同时在无线能量传输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我国在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方面初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成为国际上推动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科技委主任李明曾向记者表示,如能保持并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我国有望成为世界首个建成有实用价值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国家。

  记者了解到,我国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近日在重庆启动建设,计划在2021年至2025年建设中小规模平流层太阳能电站并发电;2025年后开始大规模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相关工作。西安将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项目地面验证平台,将用于对空间太阳能电站功能与效率的系统验证。

  根据有关专家组论证建议,我国应力争在未来十余年完成空间超高压发电输电及无线能量传输试验验证,实现“2030年开始建设兆瓦级空间太阳能试验电站,2050年前具备建设吉瓦级商业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能力”的中、远期目标。(记者 付毅飞)

  • 相关阅读
  • “洞察”号着陆器在火星放置“温度计”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消息,当地时间12日,该机构的“洞察”号火星着陆器已将地下热量探测仪成功设置在火星表面,距离此前设置的地震计约1米远。   报道称,接下来,这个温度测量装置的热探头...

    时间:02-15
  • 去小行星采矿致富?醒醒吧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开始打小行星的主意。近年来,各国科学家提出了开发小行星资源的方案,例如让探测器登陆小行星进行开采、把一颗小行星抓回月球轨道开采等等。最近,奥地利科学家提出的设想,为五...

    时间:02-15
  • “蛟龙”号预计7月乘新母船重返马里亚纳海沟

      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1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今年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新母船“深海一号”将执行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应用与性能优化研究任务...

    时间:02-15
  • 手机扫码就能办税缴费

      “办税缴费也能用手机扫码交钱了,办税就像网购一样方便,账户余额不足也不用再跑银行啦!”广东中山市一家企业的办税员赵女士申请代开发票时发现账户资金不足,“尝鲜”使用手机扫码支付缴纳税款,整个缴款...

    时间:02-15
  • 科幻成为中国故事创作新天地

      中国科幻成功实践是改革开放40年巨大科技进步的艺术结晶,为新时代现实主义创作提供苍穹与大地的想象资源,为书写“环球同此凉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视角和中国经验   今年春节档,中国科幻电影取得...

    时间:02-15
  • “离子风”吹动新飞机

      没有螺旋桨,也没有涡轮叶片;无需化石能源,也不需要太阳能驱动——经典科幻影视剧《星际迷航》中的离子风飞行器有望变成现实。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架颠覆传统动力系统的飞机,即用正...

    时间:02-15
  • “机遇”号火星车完成探测使命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月13日正式宣告,由于屡次试图唤醒失联的“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未果,“机遇”号探测火星的任务正式结束。“机遇”号项目经理约翰·卡拉斯13日在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举行的记者会上...

    时间:02-15
  • 人工智能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产业加速融合,广东涌现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不仅给传统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还初步形...

    时间:02-15
  • 平台卖家,别想着打擦边球

      电子商务法施行以来,绝大部分电子商务经营者与平台经营者都向合规合法看齐。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漏网之鱼要么打法律擦边球,要么顶风作案,给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未来,如何让电子商务法...

    时间:02-15
  • 北京公交地铁将“一码通乘”

      昨日,2019年北京市交通工作会议召开。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今年北京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将控制在620万辆左右,新机场线一期、7号线东延、八通线南延等3条轨道交通新线将开通试运营,运营总里程达699.3公里...

    时间:02-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