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5G爆发 无人驾驶或许最早落地

2019-04-02 08:49:5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3月27日,海南琼海,博鳌智能网联汽车及5G应用试点项目现场,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嘉宾与工作人员体验无人驾驶汽车。视觉中国供图  

  “现在虽然有的地方谈6G,但6G真正要来也是2030年以后的事情,因此未来的10年必将是属于5G的10年。”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上,华为公司5G产品线总裁杨超斌的一番话点燃了大家对5G的讨论热情。

  随着一些地方的基站建设提速,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在一些地方落地应用。3月30日,全球首个行政区域5G网络在上海市虹口区建成并试用,首个不换卡不换号、基于中国移动5G网络的手机间通话拨通。据介绍,上海将在今年内建成超过1万个5G基站,预计到2021年,上海全市将实现5G网络深度覆盖。

  5G开始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倒计时”了吗?5G会率先在哪些领域开展应用?这对消费者和产业界将会带来哪些具体影响?5G的落地应用将给各个行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这些备受关注的话题正在得到回答。

  工信部今年将颁5G牌照,“换机潮”或提前到来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发布的《GSMA移动经济研究》全球版指出,到2025年,5G连接数量将达到14亿,目前全球移动运营商每年用于扩大和升级网络方面的资本支出约为1600亿美元,未来15年5G将为全球经济贡献2.2万亿美元。

  5G何时走入寻常百姓家?从通信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电信运营商获得牌照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一场名为“5G:物联网的成就者”的分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工信部已经对5G应用作出了大体规划,估计在今年的某个时间点上会正式颁发5G牌照。他还提到,5G发展的关键词是开放合作、统一标准,因为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是5G应用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个方面,中国企业贡献了近三成的技术专利,为全球统一的5G技术标准作出了贡献。

  不过,苗圩也强调,大规模的5G商用还要随着基站网络的不断完善才能实现,因此还要留出一点时间,让中国移动等有实力的电信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先建设好基站。对于5G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慧镝表示,作为电信运营商,最重要的是与合作伙伴共建“5G+”生态。据他透露,中国移动已经在17个城市开展5G规模试验和应用示范,并且与合作企业联合发布了4款5G芯片和9款5G终端产品,以此加速5G商用进程。

  从通信业以往的发展历程来看,消费者使用的终端产品经常是一个瓶颈。杨超斌提到,4G的技术标准在2008年就制定出来,但第一款4G手机一直到2011年才面市。而在5G时代,情况大不一样了:2018年,5G技术标准大体确定,各家厂商都抢先发布了自己的5G手机。

  因此,杨超斌认为,5G手机“换机潮”到来的速度可能会更快。据他介绍,目前的5G产业链条上,众多企业都在加大投入,5G手机大规模商用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他预计,今年二季度就会有很多厂商批量发货5G手机,其中也包括华为。

  对于5G产品的商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表示,5G将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手机行业的生态将发生改变:已经陷入“白热化”竞争的手机厂商,将迎来以手机为中心的IOT(万物互联)竞争;明后年也将迎来5G手机“换机潮”。

  移动物联网将爆发,无人驾驶或许最早落地

  相比手机等消费品,5G带来的产业影响更为深远。

  苗圩表示,5G技术最值得期待的是,通过跟各行各业的融合、渗透,将会激发出更多应用,尤其是无人驾驶等移动物联网的应用。“移动状态的物联网最大的一个市场可能就是车联网,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代表的5G技术的应用,可能是最早的一个应用。”

  苗圩表示,之所以作出上述判断,是因为无人驾驶汽车涉及人和车、车和车、车和路之间的移动通信连接,相应的数据传输量比人和人之间的通信“不知道要大多少倍”,而且要保证更低的时延、更大的网络带宽。

  据苗圩透露,工信部与交通部已经达成共识,将推动对公路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对道路标志、红绿灯甚至管理规则都加以改造,以方便识别和传输数据。例如,经过改造后,汽车或许也可以接收、识别红绿灯信号,红绿灯上也可以安装摄像头,以采集汽车行驶速度、驾驶习惯等数据,从而减少出现道路堵塞的几率。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殷承良也认为,自动驾驶将成为5G最重要的应用场景,5G的高可靠性、大带宽、低时延等特性,让自动驾驶替代驾驶员成为可能,并且提高交通效率,避免“幽灵堵车”现象。

  殷承良还表示,因为5G很可能率先在这个行业落地,未来汽车不再是单独的交通运输工具,还要承载很多职责,由此爆发的产业规模会是汽车产业之前规模的很多倍。

  自动驾驶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在市场,到底有多大的产业规模?文远知行WeRide 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韩旭表示,这是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这个市场可以孕育很多非常大的企业,也能产生很多的就业机会。谷歌旗下无人驾驶公司——Waymo,虽还没有开始真正挣钱,但是华尔街给出的估值已达2500亿元。

  韩旭认为,L5级别的自动驾驶还需要几十年的研究才能实现,但L4级别的自动驾驶已经开始试运营,“它到来的速度,会比我们想象的快很多”。在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也现场体验了由海南省开展的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5.9Ghz频段试点”。在5G环境下,百度、上汽、宇通等5家本土车企提供了L4级别的无人驾驶汽车服务,并且在全长1.1km的测试路段上,经历了急转弯、红绿灯车速引导、道路施工、车辆避让、后车超车等真实环境。

  无人驾驶现实仍骨感,还需车城协同

  虽然有关L5(完全自动驾驶)的畅想早已让人迫不及待,但当下无人驾驶汽车的现实表现却还是差着一截。

  “这样看来无人驾驶前途一片光明,但现实还是蛮骨感的。”殷承良举了个例子:上周末,他和同事在北京举办了首次全国无人驾驶智能汽车评比,但结果让人感到沉重——参与此次评比的共有国内外17款主打无人驾驶功能的汽车,但在自动泊车的测评中,只有一款汽车完成了所有测试环节;对于路上设置的障碍物,大部分参评车辆“直接就怼着撞上去了”。

  “自动驾驶一定会成功,只是这个时间节奏可能没有这么快。”殷承良指出,当下一些无人驾驶车企的研发思路是“整车为王”,恨不得在汽车上装上所有传感器,但这种思路并不正确,因为一旦碰到强光、沙尘暴等极端情况,这些传感器很可能会暂时失灵。殷承良认为,5G的应用发展带来了整个汽车业态和形态的改变,车不再是一个移动的工具,而是一个移动的通讯节点,需要形成人、车、路、网、端、云大融合。

  百度公司副总裁王路表示,虽然百度生产的“阿波龙”等无人驾驶汽车已经销售了100多台,但要想达到理想的无人驾驶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车辆以外的数据采集和传输、分析能力。

  “无人车技术就像人工智能王冠上的明珠。”王路说,5G时代需要的是将无人驾驶技术与地图导航、视频分析、智能红绿灯等智慧城市技术相结合,实现“车城协同”。

  殷承良更看重的是如何应对5G时代的网络安全挑战。他认为,5G时代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更多了,相应的安全漏洞也会更多,针对这类安全问题,需要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技术。

  殷承良提到一个现实的案例:近两年,特斯拉汽车先后数次被网络安全公司以“远程无物理接触”的方式入侵,虽然事后寻找到了补救办法,但这说明未来还有更多的网络安全漏洞需要弥补。(记者 王林)

  • 相关阅读
  • 中国首份自动驾驶路测报告发布:8家车企54辆车跑了15万公里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日前,中国首份自动驾驶路测报告由北京市交通委、公安交通管理局、经济和信息化局正式对外发布。在这份名为《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2018年度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时间:04-02
  • 广东首例5G+4K远程手术示教指导完成 专家:具有深远意义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1日)上午,广东首例5G+4K远程手术示教指导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完成,标志着5G在广东首次正式应用于医疗实践。   4月1日上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胸壁外科专家王文林...

    时间:04-02
  • App的爱与恨:想要“更懂我”,担心“太懂我”

      最近,关于外卖App可能“偷听”用户的猜测引起许多关注和讨论。相关企业很快否认,强调“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是一种无端猜测,并没有相应产品设置。虽然如此,但此类讨论依然显示出大多数用户对A...

    时间:04-02
  • 宗庆后“跨界”?娃哈哈做智能机器人

      4月1日,新京报记者自企查查获悉,娃哈哈成立了一家智能机器人公司,名为“浙江娃哈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元。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娃哈哈商业,持股65%;法定代表人为宗庆后。“饮料巨头”娃哈...

    时间:04-02
  • 聚焦“卡脖子”技术 培育重大原创成果

      当前,我国科学基金与科技发达国家资助机构相比仍存在差距,重大原创成果的培育机制亟待完善,科学基金的资助绩效亟待提升,学科组织体系亟待优化,弘扬科学精神的功能亟待增强。针对这些问题,自然科学基金...

    时间:04-02
  • 虚拟现实迎发展 哪些行业可受益

      基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现实营造出的仿真系统和模拟环境为不少行业的转型升级打开了新的突破口。   我国也已把虚拟现实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大力发展虚拟现实产业基地,为更多行业创造发展机遇——...

    时间:04-02
  • 中科院科学家讲述“率先行动”故事

      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凌纪伟)4月1日,中科院北京分院举行“率先行动故事汇”微视频展示交流会。   历时8个月,收到57个视频,讲述57个感人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无论从年龄,还是所从事的领域,跨度都非常...

    时间:04-01
  •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机遇吸引全球目光

      新华社上海4月1日电题: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机遇吸引全球目光   新华社记者潘清   借助一台主机和一个按钮,能实现会议内容的一键投屏和多人同时分享;通过加载人脸识别功能,打印机更易管理也更安全...

    时间:04-01
  • 即便地球要“流浪” 不该让太阳“背锅”

      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乍看上去似乎又蹭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点,电影里科学家发现太阳异常,并预测太阳将进入红巨星膨胀阶段,想要地球存活,唯一的出路就是带着地球“流浪”...

    时间:04-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