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

2019-04-01 08:00:36

来源: 人民日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吊装场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供图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00次发射任务,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3月初,中国航天迎来一个重要节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第300次发射。

  这意味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的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也成为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火箭是航天活动基础性的交通运输工具,可以说没有火箭就没有航天。从最初的艰苦创业,到本世纪初的载人飞行、奔月之旅和北斗组网,再到近年来的高密度发射,长征火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等一系列重大跨越,成功将500多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40多年间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数十倍,高密度发射已实现常态化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300次发射历史,是我国运载火箭运载能力不断增强、发射密度不断提高、型谱不断壮大、技术实现更新换代的发展史,也是我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人们的期待中起飞,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翻开了我国自主进入太空时代的新的一页。

  彼时,我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300千克。到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分别达到了25吨级和14吨级。40多年间,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数十倍。

  1970年长征一号首飞,是当年的唯一一次航天发射;到2018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年发射37次,中国航天首次单独位居国际航天发射数量第一位,表明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已实现常态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龙乐豪院士介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3个100次”发射分别用时37年、7.5年和4.25年,对应年均发射2.7次、13.3次和23.5次。每个100次发射间隔时间的缩短,体现了运载火箭技术的进步、管理的完善和质量的提升,反映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

  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以每年平均发射次数超过20次的强度,将225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实现了从每年几次发射,向十几次、几十次的跨越。在这4年间,长征火箭共将约240吨飞行器送入轨道,年均达60吨,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为世界第三。这100次的发射成功率高达97%,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近20年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史中,长征火箭2018年连续成功发射37次,创造了世界航天发射连续成功的新纪录。

  可以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00次发射任务,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

  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不仅使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带动了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火箭技术的不断跨越,带动基础工业和材料科学不断进步。

  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例,在此之前中国火箭直径是3.35米,而长五火箭的直径为5米。虽然只多了1.65米,研制人员却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全国各地工业企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5米直径大型箭体结构为我国运载火箭首次采用,是火箭实现运载能力重大跨越的基础,设计、制造、试验难度很大。为此,研制人员依靠国内相关工业企业的支撑和协助,成功生产了我国最大的贮箱高精度全自动大型焊接设备,实现了搅拌磨擦焊技术在火箭贮箱生产中首次应用,制造出我国运载火箭结构最大尺寸的贮箱。

  其中,采用我国火箭史上首创的新型工艺,大大提高了贮箱的可制造性;采用液氮进行低温贮箱的地面内压试验,大幅减轻结构重量;突破前捆绑传力的结构设计技术,使我国掌握了捆绑火箭有效提高运载能力的技术手段……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绿色环保,也是中国航天人将运载火箭技术转为民用的一个关键词。新一代运载火箭不仅能力强、技术新,而且采用了绿色环保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实现了中国火箭动力系统向绿色环保的转型。随着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先后登场,以及未来还将研制的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等,绿色环保推进剂将成为中国火箭的主流能源。

  完成48次国际商业发射,中国火箭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回顾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还包括中国航天不断开放、走向国际市场,使“长征”真正成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

  1985年10月,中国向世界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中国航天从此踏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截至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完成了48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56颗国际商业卫星,并向国际客户提供17次搭载发射服务,发射了20多个国外小卫星/载荷。

  运载火箭是航天技术的核心基础,发射次数代表一个国家的航天规模与实力。在世界上,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位居第三,发射成功率属世界一流而非世界第一,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规划,预计在2025年前后,研制成功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亚轨道太空旅游将成为现实。到2030年前后,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为载人登月提供强大支持,并为火星采样返回提供充足的运载能力。2040年前后,航天运输工具能够有效支持大规模的空间资源勘探和开发,小行星采矿和空间太阳能电站有望成为现实。到2045年,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余建斌 王伟童

  • 相关阅读
  • 综述:汉诺威工博会聚焦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新华社德国汉诺威4月3日电综述:汉诺威工博会聚焦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新华社记者张家伟 张毅荣   今年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数字化转型”依然是核心话题之一。全球各大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

    时间:04-04
  • 综述:汉诺威工博会“新玩意儿”展现工业新思路

      新华社德国汉诺威4月2日电综述:汉诺威工博会“新玩意儿”展现工业新思路   新华社记者张远 李萌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1日至5日举行。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家展商,除发布诸多工业“硬核”新技术外...

    时间:04-04
  • 第三大股东Altaba清仓所持阿里股票

      过去一段时间,Altaba曾抛售阿里巴巴的股份。截至2018年12月31日,Altaba仍持有阿里巴巴11%的股份,与2018年7月披露的持股相比,已减少17.80个百分点。Altaba发布公告称,已经寻找多个潜在买家,计划通过公开...

    时间:04-04
  • “智能+”下的银行春招:柜员岗位遇冷

      2018年4月,上海,国内首家“无人银行”网点。   图/视觉中国   “现在我们行基本没怎么招柜员了,原有的就够了,少了的可以从柜员多了的网点调过去。”一名股份行总行人士对记者表示,该行在大举扩招科...

    时间:04-04
  • 共享单车为什么要涨价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 共享单车行业前期投入大,维护成本高,盈利模式并不清晰   ● 行业正在回归商业理性,重新定位业务性质,并按市场规律出牌   ● 下一步,共享单车发展的重点是提升管理水平...

    时间:04-04
  • 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电子信息等领域已开始应用。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什么是工业互联网?工...

    时间:04-04
  • 干细胞“年轻因子”新发现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光慧研究组同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中科院动物所曲静研究组合作,首次揭示了YAP-FOXD1通路在人干细胞去衰老(De-senescence)及骨关节炎基因治疗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延缓人类衰老、防...

    时间:04-04
  • 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将实现5G信号主场馆全覆盖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记者余俊杰、王爱华)在2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上,福建省常务副省长张志南介绍,下月初召开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将大幅提高智能化水平,实现5G信号主场馆全面覆盖。   据悉,第二届...

    时间:04-03
  • 中国航天科工亮相德国汉诺威工博会

      新华社德国汉诺威4月1日电(记者张毅荣 张家伟)2019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1日在德国汉诺威正式开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科工)亮相博览会,就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传统产业和传统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升...

    时间:04-03
  • 智能手机已“软”“硬”不分

      最近智能手机市场挺热闹,国内外厂商你方唱罢我登场,关于“软”与“硬”的争论不绝于耳。有观点认为,软件只是在这个核心硬件交替的特殊时期,手机厂商保持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段。变“软”的趋势只会延续到硬...

    时间:04-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