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光纤变“神经” 大地能感知

2019-03-31 05:30:50

来源: 人民日报

  施斌,1961年10月生于江苏启东,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数十个科研课题和项目的负责人。曾任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副主席,现任国际智能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长期从事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监测与评价研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4项。

  你能相信吗?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根据不同地质环境和多场监测要求,穿上各种“定制”的外衣,就能变身敏感强健的“大地感知神经”,使得大地一有灾害异动,远在千里之外的监测系统就能立刻发现目标、精准预警。

  这并非传说。近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施斌教授团队历经20年攻关,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创造性地建立了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体系,并在地质工程灾害机理和理论判据方面取得新突破,获得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中国科研团队在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领域取得的又一项站在国际科技前沿的重要成果。

  这一“大地感知神经”,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呢?

  光纤“神经”

  感知大地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

  据施斌介绍,地质灾害和各类岩土工程具有规模大、影响因素复杂、隐蔽性强、跨越区域多、环境恶劣、实时性监测要求高、监测周期长等特点。地质工程监测是防治地质灾害、确保地质工程安全的关键环节,但传统的点式、电测类监测技术和手段还难以满足防灾减灾需求,也给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治带来巨大的挑战。

  过去20年间,施斌团队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多场多参量分布式传感介质、长距离解调设备、监测方法与系统集成、地质工程灾害机理和理论判据等方面取得了10余个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的突破:创制了30余种地质体多场传感光缆,研制出了米级量程的大变形场和厘米级空间分辨率的温度场传感光缆、可加热的水分场监测复合传感光缆等,为地质工程监测打造了坚韧而敏感的“神经”;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化的分布式光纤应变单端解调设备,为地质工程光纤监测提供了精准而智能的“大脑”;创建了边坡、地面沉降、桩基、隧道等多场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为地质灾害和岩土工程光纤监测形成了强健而高效的“身体”……

  “将光纤变成连接人类与大地之间的‘神经’,我们就能够感知大地、减轻各类地质与岩土工程灾害。如何给脆弱的裸纤‘穿好衣服’,成为坚韧、敏感和多量程的感测‘神经’,是我们的主要工作。”施斌说。20年来,团队完成了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硬件设备—系统集成—成果转化—工程应用的全过程创新,形成了新的技术产业链,开创了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新的技术领域,使地质工程监测技术从点式走向分布式,从电测时代走向了光感时代。

  突破技术封锁

  形成自主产权

  1998年,施斌从美国访学归国。这一年恰逢长江特大洪水,他与一个日本专家团对长江堤防进行沿途考察。当来到最危险的荆江大堤考察时,了解到几百号人手牵手在农田里寻找管涌灾害点,施斌心情十分沉重:快21世纪了,可灾点搜寻还在依靠人海战术这种十分落后的方式,这远远不能满足国家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

  施斌从考察团里了解到,国际上正在探索研发一种分布式光纤测量技术,能够长距离、分布式监测被测物的形变和温度等物理指标,可用于长距离线性工程的监测。

  “我当时十分兴奋,因为这一技术十分适合像堤防这样的地质工程灾害的监测,决心将这一技术应用到地质灾害预警与岩土工程的安全监测中。可是,当时国际上对中国进行相关技术封锁,而且许多人认为,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地质体的监测在技术上几乎不可能,零点几毫米的光纤一埋入岩土体就会脆断,无法使用。”施斌顶住压力,坚持要将这件事做下去。

  2000年,国家“985”工程启动,在学校支持下,施斌获得了第一笔研发资金,开始了近20年的科技攻关。从实验室建设到研发设备购买,从理论模型的建立到试验模型的创立,从一次次的试验失败到一个个理论和技术问题的突破,从传感光缆的设计到生产试制,从产品的中试再到工程应用,从产学研平台搭建到企业平台的成果转化,从强强合作到技术体系的形成……个中艰辛难以想象。

  为了打破国外在分布式光纤应变解调技术上的封锁,项目合作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一研究所,经过数年攻关,终于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化的分布式光纤应变单端解调设备,在精度、重复性与测试速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指标,填补了国内空白,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对我而言,认准了一条路,只会全力以赴。”坚毅的性格来自于施斌的成长环境。1961年,施斌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少年时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这令他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1979年,他考进了南京大学地质系(即现在的地球科学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与纯理论的基础研究相比,我更喜欢应用基础研究,因为这样能更快、更直接地报效社会,这也是我们那个时代一大批年轻人的想法。”毕业留校5年后,施斌一家才住上了一间18平方米的筒子楼房间。房间的对面是厕所,每到晚上,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常常在厕所的盥洗间里,借灯光写论文。

  2009年底,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挂牌成立,学校正式启动学科拓展提升战略,通过理科向工科延伸,实现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领域协调发展。施斌等一批教授在大力发展工程学科、增强大学服务社会的道路上有了更多施展空间。

  发展产学研

  形成产业链

  施斌介绍,这项学术成果的形成大致有三个阶段:

  1998年到2008年,是成果的基础研究阶段。团队主要开展理论和室内外试验研究,解决地质与岩土工程光纤监测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

  2009年到2015年,是成果的转化阶段。研究成果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始转化,成立了由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苏州市基础工程分布式传感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组成的产学研平台。

  2016年至今,是成果的快速应用和推广阶段。技术产品不断被社会了解和接受,实现了学校、地方和团队共赢的局面。

  目前,这项成果有40余种产品推向了国内外市场,并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面沉降区、南水北调、三峡库区、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北京故宫、锦屏电站、延长油田、城建隧道等300余个项目中得到应用,相关技术产品已出口到英国、美国、意大利、智利、马来西亚等国,节省部分工程监测费用70%—80%。近3年来,成果及其衍生产品直接销售收入2.19亿元,新增利润3600万元。

  施斌认为,应用性强的学科应该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在一起,走出实验室,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技术、形成产品并走向市场,满足国家需求。这是施斌对自己科研工作的要求,也是让科技成果最大化、科技工作者服务于社会的最好途径。

  “科研成果的形成,不仅是学科知识、研究经验的不断积淀,也意味着学术团队的成长和科学精神的传承。”施斌介绍,这一成果凝聚了100多位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工人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这样一个团结奋进、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一切无从谈起。

  施斌对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从来不放松。定期或不定期开研讨会,是他长期在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中形成的制度,大家在火花碰撞中迅速成长。多年来,他带领着这支高水平的中青年研究团队和优秀研究生队伍,完成了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要课题。团队已培养出数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等,他们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在国际舞台上初露锋芒。

  施斌介绍,未来,他们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和产品,在光纤化学场监测、地震波监测等方面不断开拓,在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继续发挥引领者的作用。(齐琦参与采写)

  • 相关阅读
  • 百变语音等35个锁屏勒索类恶意程序变种被曝光

      新华社天津4月5日电(记者周润健)记者5日从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天津分中心获悉,通过自主监测和样本交换形式,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近日发现35个锁屏勒索类的恶意程序变种,该类病毒通过对用户手机锁屏,勒索用户...

    时间:04-06
  • 互联网为清明祭奠提供新载体

      新华社沈阳4月5日电(记者汪伟)进入为亡妻设立的网上纪念馆,李宇写下今年的祭文。刘宇翻看着历史记录说,这些年自己和家里的点点变化都写在这里,感觉网络祭奠更能寄托心里的哀思。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

    时间:04-06
  • 综述:当人工智能走进工厂

      新华社德国汉诺威4月4日电综述:当人工智能走进工厂   新华社记者张毅荣 张家伟   在2019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案例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汉诺威工博...

    时间:04-06
  • 短评:“中国智造”的未来不是梦

      新华社德国汉诺威4月5日电短评:“中国智造”的未来不是梦   新华社记者沈忠浩   素有“世界工业发展晴雨表”之称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5日闭幕。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工业展之一,此次汉诺威工博会共吸引...

    时间:04-06
  • 小蓝摩拜齐涨价 共享单车烧钱难再续

      天气转暖将提高共享单车的骑行频次,为行业带来一丝活力,与此同时也传出骑行费用上涨的消息。近日,小蓝单车与摩拜单车先后宣布调整计费规则,骑行15分钟后的价格提高至1.5元以上。摩拜与滴滴均表示,调整...

    时间:04-06
  • 智慧新农具让春耕呈现新景象

      通过智能终端操控,无人驾驶植保机器人在田间转弯爬坡,无人驾驶植保飞机在地头低空作业,固定在地垄的无人值守喷灌滴灌节水设施根据土壤墒情不时补水……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智慧新农具使春耕一改长...

    时间:04-06
  • 综述:汉诺威工博会聚焦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新华社德国汉诺威4月3日电综述:汉诺威工博会聚焦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新华社记者张家伟 张毅荣   今年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数字化转型”依然是核心话题之一。全球各大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

    时间:04-04
  • 综述:汉诺威工博会“新玩意儿”展现工业新思路

      新华社德国汉诺威4月2日电综述:汉诺威工博会“新玩意儿”展现工业新思路   新华社记者张远 李萌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1日至5日举行。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家展商,除发布诸多工业“硬核”新技术外...

    时间:04-04
  • 第三大股东Altaba清仓所持阿里股票

      过去一段时间,Altaba曾抛售阿里巴巴的股份。截至2018年12月31日,Altaba仍持有阿里巴巴11%的股份,与2018年7月披露的持股相比,已减少17.80个百分点。Altaba发布公告称,已经寻找多个潜在买家,计划通过公开...

    时间:04-04
  • “智能+”下的银行春招:柜员岗位遇冷

      2018年4月,上海,国内首家“无人银行”网点。   图/视觉中国   “现在我们行基本没怎么招柜员了,原有的就够了,少了的可以从柜员多了的网点调过去。”一名股份行总行人士对记者表示,该行在大举扩招科...

    时间:04-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