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

2019-04-01 08:00:36

来源: 人民日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吊装场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供图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00次发射任务,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3月初,中国航天迎来一个重要节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第300次发射。

  这意味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的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也成为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火箭是航天活动基础性的交通运输工具,可以说没有火箭就没有航天。从最初的艰苦创业,到本世纪初的载人飞行、奔月之旅和北斗组网,再到近年来的高密度发射,长征火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等一系列重大跨越,成功将500多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40多年间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数十倍,高密度发射已实现常态化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300次发射历史,是我国运载火箭运载能力不断增强、发射密度不断提高、型谱不断壮大、技术实现更新换代的发展史,也是我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人们的期待中起飞,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翻开了我国自主进入太空时代的新的一页。

  彼时,我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300千克。到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分别达到了25吨级和14吨级。40多年间,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数十倍。

  1970年长征一号首飞,是当年的唯一一次航天发射;到2018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年发射37次,中国航天首次单独位居国际航天发射数量第一位,表明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已实现常态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龙乐豪院士介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3个100次”发射分别用时37年、7.5年和4.25年,对应年均发射2.7次、13.3次和23.5次。每个100次发射间隔时间的缩短,体现了运载火箭技术的进步、管理的完善和质量的提升,反映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

  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以每年平均发射次数超过20次的强度,将225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实现了从每年几次发射,向十几次、几十次的跨越。在这4年间,长征火箭共将约240吨飞行器送入轨道,年均达60吨,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为世界第三。这100次的发射成功率高达97%,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近20年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史中,长征火箭2018年连续成功发射37次,创造了世界航天发射连续成功的新纪录。

  可以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00次发射任务,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

  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不仅使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带动了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火箭技术的不断跨越,带动基础工业和材料科学不断进步。

  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例,在此之前中国火箭直径是3.35米,而长五火箭的直径为5米。虽然只多了1.65米,研制人员却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全国各地工业企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5米直径大型箭体结构为我国运载火箭首次采用,是火箭实现运载能力重大跨越的基础,设计、制造、试验难度很大。为此,研制人员依靠国内相关工业企业的支撑和协助,成功生产了我国最大的贮箱高精度全自动大型焊接设备,实现了搅拌磨擦焊技术在火箭贮箱生产中首次应用,制造出我国运载火箭结构最大尺寸的贮箱。

  其中,采用我国火箭史上首创的新型工艺,大大提高了贮箱的可制造性;采用液氮进行低温贮箱的地面内压试验,大幅减轻结构重量;突破前捆绑传力的结构设计技术,使我国掌握了捆绑火箭有效提高运载能力的技术手段……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绿色环保,也是中国航天人将运载火箭技术转为民用的一个关键词。新一代运载火箭不仅能力强、技术新,而且采用了绿色环保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实现了中国火箭动力系统向绿色环保的转型。随着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先后登场,以及未来还将研制的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等,绿色环保推进剂将成为中国火箭的主流能源。

  完成48次国际商业发射,中国火箭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回顾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还包括中国航天不断开放、走向国际市场,使“长征”真正成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

  1985年10月,中国向世界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中国航天从此踏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截至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完成了48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56颗国际商业卫星,并向国际客户提供17次搭载发射服务,发射了20多个国外小卫星/载荷。

  运载火箭是航天技术的核心基础,发射次数代表一个国家的航天规模与实力。在世界上,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位居第三,发射成功率属世界一流而非世界第一,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规划,预计在2025年前后,研制成功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亚轨道太空旅游将成为现实。到2030年前后,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为载人登月提供强大支持,并为火星采样返回提供充足的运载能力。2040年前后,航天运输工具能够有效支持大规模的空间资源勘探和开发,小行星采矿和空间太阳能电站有望成为现实。到2045年,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余建斌 王伟童

  • 相关阅读
  • 百变语音等35个锁屏勒索类恶意程序变种被曝光

      新华社天津4月5日电(记者周润健)记者5日从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天津分中心获悉,通过自主监测和样本交换形式,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近日发现35个锁屏勒索类的恶意程序变种,该类病毒通过对用户手机锁屏,勒索用户...

    时间:04-06
  • 互联网为清明祭奠提供新载体

      新华社沈阳4月5日电(记者汪伟)进入为亡妻设立的网上纪念馆,李宇写下今年的祭文。刘宇翻看着历史记录说,这些年自己和家里的点点变化都写在这里,感觉网络祭奠更能寄托心里的哀思。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

    时间:04-06
  • 综述:当人工智能走进工厂

      新华社德国汉诺威4月4日电综述:当人工智能走进工厂   新华社记者张毅荣 张家伟   在2019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案例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汉诺威工博...

    时间:04-06
  • 短评:“中国智造”的未来不是梦

      新华社德国汉诺威4月5日电短评:“中国智造”的未来不是梦   新华社记者沈忠浩   素有“世界工业发展晴雨表”之称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5日闭幕。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工业展之一,此次汉诺威工博会共吸引...

    时间:04-06
  • 小蓝摩拜齐涨价 共享单车烧钱难再续

      天气转暖将提高共享单车的骑行频次,为行业带来一丝活力,与此同时也传出骑行费用上涨的消息。近日,小蓝单车与摩拜单车先后宣布调整计费规则,骑行15分钟后的价格提高至1.5元以上。摩拜与滴滴均表示,调整...

    时间:04-06
  • 智慧新农具让春耕呈现新景象

      通过智能终端操控,无人驾驶植保机器人在田间转弯爬坡,无人驾驶植保飞机在地头低空作业,固定在地垄的无人值守喷灌滴灌节水设施根据土壤墒情不时补水……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智慧新农具使春耕一改长...

    时间:04-06
  • 综述:汉诺威工博会聚焦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新华社德国汉诺威4月3日电综述:汉诺威工博会聚焦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新华社记者张家伟 张毅荣   今年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数字化转型”依然是核心话题之一。全球各大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

    时间:04-04
  • 综述:汉诺威工博会“新玩意儿”展现工业新思路

      新华社德国汉诺威4月2日电综述:汉诺威工博会“新玩意儿”展现工业新思路   新华社记者张远 李萌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1日至5日举行。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家展商,除发布诸多工业“硬核”新技术外...

    时间:04-04
  • 第三大股东Altaba清仓所持阿里股票

      过去一段时间,Altaba曾抛售阿里巴巴的股份。截至2018年12月31日,Altaba仍持有阿里巴巴11%的股份,与2018年7月披露的持股相比,已减少17.80个百分点。Altaba发布公告称,已经寻找多个潜在买家,计划通过公开...

    时间:04-04
  • “智能+”下的银行春招:柜员岗位遇冷

      2018年4月,上海,国内首家“无人银行”网点。   图/视觉中国   “现在我们行基本没怎么招柜员了,原有的就够了,少了的可以从柜员多了的网点调过去。”一名股份行总行人士对记者表示,该行在大举扩招科...

    时间:04-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