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专家:“超级真菌”来自哪里?攻击谁?会暴发吗?

2019-04-12 07:06:08

来源: 科技日报

  30多个国家发现耳念珠菌感染病例

  专家:“超级真菌”在中国大规模暴发可能性较小

  人与微生物之间正发生一场恶战,这不是电影中的情节。

  目前,30多个国家发现了耳念珠菌感染病例。中国大陆已出现18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台湾近日也报告了耳念珠菌感染病例。

  “‘超级真菌’在美国非常严重。”侵袭性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丹娜生物分中心主任周泽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美国正全力以赴攻克难关。

  那么,中国会不会发生“超级真菌”感染大规模暴发?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广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种可能性较小,目前耳念珠菌对健康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耐药性强,来源尚不明确

  耳念珠菌具有超强耐药性和高达60%的血液感染死亡率,因此被称为 “超级真菌”,其部分临床菌株,用当前抗真菌药物完全无法控制。

  2018年5月黄广华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合作报道了中国首例“超级真菌”感染病例。该菌株是从一位患有肾病综合征和高血压的76岁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得到的。“这从侧面说明,我国医疗检测手段相比多年前有了很大提高。”

  他们发现硫酸铜对“超级真菌”有很强生长抑制效果。在对小鼠和大蜡螟感染模型研究中发现,“超级真菌”中国分离株的毒性比临床上常见的白色念珠菌弱。但在42℃高温下,仍可分泌大量毒性因子胞外蛋白酶。

  耳念珠菌从何而来?有人说是变异。对此,黄广华表示:“耳念珠菌不是从另一个物种变异来的,它很可能已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可能之前没有毒性或耐药性。由于临床少数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在临床药物的胁迫下,耳念珠菌进化出了更强的毒性和耐药性。”黄广华说,耳念珠菌可能是一种人体共生菌,但还不确定。

  检验困难,主要攻击免疫受损者

  耳念珠菌易攻击免疫力较低的人,如慢性病、肺结核、癌症患者,或新生儿、老人等。周泽奇建议,流感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集聚地。

  黄广华表示,耳念珠菌易在医院传播,尤其是重症病房。“常规消毒很难消除耳念珠菌,与携带者或感染者共用医疗器械,易造成感染。”

  “耳念珠菌没有孢子,不会通过空气传播。”黄广华说。

  目前,传统方法无法有效检验耳念珠菌。质谱仪或分子鉴定等方法检验效果较好,但很多医院缺乏仪器和检验科相关人才。因而,耳念珠菌的精准鉴定较难,且易被鉴定成其他的菌。

  耳念珠菌的耐药性可以检测出来,医生根据检测报告选择相应药物。

  真菌感染需重视,但普通人不必恐慌

  “超级真菌的确非常需要关注,但普通民众没必要因此恐慌。”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助理研究员龚杰博士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黄广华则明确表示,超级真菌不感染健康人,不可能在健康人中大规模流行。

  龚杰称,耳念珠菌与SARS完全不同。SARS由致病极强的病毒引起,但耳念珠菌一般不会致正常人群感染。“报道中说通过体温计感染是有可能的。如果体温计存在耳念珠菌,又被免疫受损的人接触,那就很有可能感染。”

  需要强调的是,“包括耳念珠菌在内的真菌感染必须引起医务工作者和公共卫生人员重视”。龚杰说,长期以来,真菌感染受关注度较低,许多医疗单位诊断和鉴定真菌的能力不是很强,可能存在误诊或漏诊。“因此,实际感染的病例可能比报道的18例更多。”

  黄广华呼吁医院加强防控,包括更新检测设备,提高检测手段,严格消毒流程。对发现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的医院,建议使用氯化物进行接触预防和有效消毒。

  目前,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已针对高致病性真菌建立了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可以承担国家层面高致病真菌监测中的实验室分析和技术支持工作。(实习记者 代小佩 记者 付丽丽)

  • 相关阅读
  • 英企利用人工智能监测员工活动

      何时发送邮件,何时编辑和访问哪些文件,在什么时间和哪些人见面……在你工作的同时一双“眼睛”可能正在默默注视着你。近日,据《卫报》报道,英国数十家企业正在利用一款叫做Isaak的人工智能程序监测员工...

    时间:04-15
  • 动物如何适应太空环境

      科技日报北京4月14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自然科研旗下《科学报告》杂志11日发表了一项动物行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首次对在国际空间站(ISS)参与“啮齿动物栖息地”的小鼠进行了详细分析...

    时间:04-15
  • 太阳系最大未命名天体等你“赐名”

      科技日报北京4月14日电 (记者刘霞)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日报道,目前太阳系内未正式命名天体中的“大哥大”,是一颗暂取名“OR10”(就如朱元璋的曾用名朱重八一样,充满了随意)的矮行星,随着科学家...

    时间:04-15
  •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 长时间太空旅行不严重影响人类基因组

      科技日报华盛顿4月13日电 (记者刘海英)长时间太空旅行对人类身体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改变人类基因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项新研究发现,太空旅行不会导致人类出现长期重大的表观遗传变化...

    时间:04-15
  • 云南天文台发现太阳喷流中的振荡磁爆破重联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昆明4月14日电 (记者赵汉斌)记者14日从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太阳物理研究组洪俊超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太阳喷流的触发机制方面获得重要研究进展,首次发现一例喷流是由振荡磁爆破重联触发。研究结...

    时间:04-15
  • 关于“摄猎”黑洞的八大天问

      黑洞艺术想象图。(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供图)   事件视界望远镜由位于四大洲的数个射电望远镜组成,图中的黄色线条为连接这些望远镜的“基线”,由此构成了一架和地球大小相当的望远镜。   (来自事...

    时间:04-13
  • 网约车巨头Uber拟上市

      继Lyft(“来福车”)两周前上市后,北京时间4月12日凌晨,网约车巨头Uber向美国证监会(SEC)递交上市申请,迈出踏足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Uber是一家位于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创立于2009年,由加利福尼亚...

    时间:04-13
  • 中关村将打造创新发展“生态雨林”

      中关村旷视公司研发的人脸识别系统,实现了在任何角度都可以精准识别   中关村是共和国创新的摇篮。数十年来,中关村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始终走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最前列。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

    时间:04-13
  • 国家级互联网研究中心落户怀柔科学城

      近日,互联网域名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怀柔科学城揭牌成立。这是我国在域名领域批准的唯一一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互联网域名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目标是努力打造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基础资...

    时间:04-13
  • 网上低俗信息专项整治启动

      为严厉打击传播低俗信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日前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上低俗信息专项整治。此次专项行动于2019年4月启动,将持续开展8个月,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

    时间:04-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