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中关村将打造创新发展“生态雨林”

2019-04-13 09:03:41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中关村旷视公司研发的人脸识别系统,实现了在任何角度都可以精准识别

  中关村是共和国创新的摇篮。数十年来,中关村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始终走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最前列。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2018年中关村示范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2万多家,总收入超过5.8万亿元。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业总收入占示范区总收入比重的七成以上,高精尖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今后,海淀中关村将立足首都发展战略定位,以创新生态雨林为特征的区域创新体系,持续稳定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站在今天的海淀区中关村大街上,除了高楼大厦、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人们一定能看到黄庄路口那座屹立在鲜花草坪中外形独特、闪闪发光的现代雕塑——《生命》,中关村“土著”戏称它为“大麻花儿”。实际上,它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盘旋上升的双螺旋造型,正是中关村挺立潮头、勇攀高峰、科学发展、生生不息、创新不止的发展轨迹。

  据了解,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那时候,随着思想和政策的大解放,以陈春先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工作者到中关村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逐渐形成。1988年,国务院批示,以中关村为中心打造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自此中关村的名气大了起来。

  电子一条街的热闹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政府,同意加快中关村建设的请示,中关村的功能由“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升格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西区、中科院、北大学、清华组成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中关村的城市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了。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海淀中关村紧跟技术革命浪潮,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始终走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最前列,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创新之路,成为共和国创新的摇篮。

  据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五年来,在中关村诞生了龙芯通用CPU 3A3000、兆易闪存存储器、紫光展锐移动智能通信芯片、寒武纪商用深度学习处理器、小米澎湃S1手机芯片、中芯国际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制造工艺、大唐5G标准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变革性科技成果。

  下一步,中关村将聚焦创新合伙人关系构建,打造创新发展“生态雨林”。据海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淀区将强化驻区高校院所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领域的“压舱石”作用。同时,加快推进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海华信息技术前沿研究院建设,加强人工智能、量子科学、脑科学、高端芯片、颠覆性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布局,支持交叉科学的发展,推动产生一批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颠覆性成果,抢占全球创新竞赛主动权。

  现场

  340项最新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这里正在举办创新成果展,集中展示人工智能芯片、人脸识别技术、液态金属3D打印、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共轴反桨无人直升机等中关村示范区170家企业的340项最新创新成果和主要发展成就。

  展厅内,一块拼接而成的巨大显示屏格外醒目。参观者站在屏幕面前,屏幕上就会显示出自己的影像,并对脸部的数百个特征进行捕捉,甚至还能对性别、年龄、发型、穿着特征等信息进行智能分析,瞬间显示出来……原来,这就是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脸识别及安防监控天眼系统,目前已在海淀区政府办公区率先使用。

  “刷脸进门虽不是新鲜事物,但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精准识别人脸才是突破的关键。”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谢忆楠向北青报记者介绍说,现如今,工作人员来到海淀区政府第一办公区的进门闸机处,不需要正面对着摄像镜头,系统就可以自动比对人脸信息,实现快速进门。相比以往,工作人员需要拿出证件,由安保人员进行一一比对,既节省时间,提升安保效率,也能提升安保工作的精准度。实施人脸识别系统后,也能杜绝访客冒用身份进门的现象。谢忆楠介绍,目前,人脸识别及安防监控天眼系统已经拓展到海淀区“城市大脑”的建设中。

  展览现场,京东配送机器人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据讲解员介绍,京东配送机器人主要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可以从站点配送至写字楼、居民区、便利店、别墅区及园区等。“机器人从站点装货后,按照固定路线行驶,自动避开障碍物,到达客户指定的送货地点。然后通过人脸识别、手机客户端、短信验证码等方式快捷取货。”现场讲解员介绍,目前配送机器人已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城市应用。

  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关村是创新企业培育的“策源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也已发展成为集中展示中关村自主创新成就的平台、世界看北京科技发展的窗口,也是北京市重要的科普基地。记者 王斌

  文/本报记者 王斌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 相关阅读
  • 多城公布考核成绩单—— 共享单车不能任性了

      厦门、成都等多座城市近期公布了共享单车考核“成绩单”,并将考核结果与投放份额挂钩,奖优罚劣。业内人士认为,这种鼓励“共享”、限制“任性”的措施,将助推共享单车企业实现精细化运营。   根据厦门公...

    时间:04-16
  • 定位技术盯上聊天软件 我们的个人隐私该如何守护

       图片来源于网络   DCCI互联网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社会研究中心针对Android端和iOS端的手机APP进行的隐私安全评测发现,2018年上半年,Android端获取隐私权限的手机APP达到99.9%,未获取隐私权限的手机...

    时间:04-16
  • 新职业激发新潜力

      职业目录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总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今天,越来越多的职业正朝着高价值、数字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新职业层出不穷,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必然。新职业的诞生并不只关乎部分人的就业...

    时间:04-16
  • 英企利用人工智能监测员工活动

      何时发送邮件,何时编辑和访问哪些文件,在什么时间和哪些人见面……在你工作的同时一双“眼睛”可能正在默默注视着你。近日,据《卫报》报道,英国数十家企业正在利用一款叫做Isaak的人工智能程序监测员工...

    时间:04-15
  • 动物如何适应太空环境

      科技日报北京4月14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自然科研旗下《科学报告》杂志11日发表了一项动物行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首次对在国际空间站(ISS)参与“啮齿动物栖息地”的小鼠进行了详细分析...

    时间:04-15
  • 太阳系最大未命名天体等你“赐名”

      科技日报北京4月14日电 (记者刘霞)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日报道,目前太阳系内未正式命名天体中的“大哥大”,是一颗暂取名“OR10”(就如朱元璋的曾用名朱重八一样,充满了随意)的矮行星,随着科学家...

    时间:04-15
  •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 长时间太空旅行不严重影响人类基因组

      科技日报华盛顿4月13日电 (记者刘海英)长时间太空旅行对人类身体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改变人类基因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项新研究发现,太空旅行不会导致人类出现长期重大的表观遗传变化...

    时间:04-15
  • 云南天文台发现太阳喷流中的振荡磁爆破重联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昆明4月14日电 (记者赵汉斌)记者14日从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太阳物理研究组洪俊超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太阳喷流的触发机制方面获得重要研究进展,首次发现一例喷流是由振荡磁爆破重联触发。研究结...

    时间:04-15
  • 关于“摄猎”黑洞的八大天问

      黑洞艺术想象图。(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供图)   事件视界望远镜由位于四大洲的数个射电望远镜组成,图中的黄色线条为连接这些望远镜的“基线”,由此构成了一架和地球大小相当的望远镜。   (来自事...

    时间:04-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