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长征火箭从这里崛起

2019-04-26 07:38:08

来源: 科技日报

  4月20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遥59运载火箭呼啸而起、刺向苍穹,将北斗三号IGSO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飞行302次,发射成功率约为97%。

  作为长征火箭抓总研制单位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举世瞩目的崛起。半个多世纪来,我国已成功研制17种运载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和不同载荷的能力,运载能力和入轨精度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助力完成载人、探月、北斗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跨越三大里程碑

  长征火箭助推中国航天跨越了三个标志性里程碑。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拉开了中国太空时代的序幕。

  1999年,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2003年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7年10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成功跨入深空探测新领域。

  长征二号F火箭先后完成13次载人航天任务发射,成功将14人次航天员送入太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完成天舟一号的发射,为长期在轨、有人值守的空间站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完成5次探月飞行器发射;今年年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还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还36次共发射48颗北斗导航卫星,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此外,长征系列火箭还成功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和广播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更新换代走向完备

  自2015年起,一院抓总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先后成功首飞,提升了我国自主、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一系列无毒无污染新型火箭将使长征火箭家族整体实现更新换代。

  2016年11月3日,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从中型到大型的跨越,开启中国航天大运载时代的大幕。

  2016年6月25日,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首飞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枚全数字火箭、第一枚全绿色中型火箭,未来将承担80%的航天发射任务。

  2015年9月25日,长征家族首枚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首飞成功。其可在24小时内完成发射准备,是目前国际上发射准备时间最短的火箭之一。

  此外,一院组织实施了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的运载火箭跨型号组批生产工程——运载火箭“百发工程”,实现由单件、小批量生产向批量生产,由研制向研制生产并重,由试验型向产业化发展的重大转变。火箭年生产能力由5至8发提升到16至20发,研制生产周期由5至6年缩短到2至3年。

  未来聚焦“重型”“低成本”

  随着人类探索脚步不断延伸,载人深空探测将成探索浩瀚宇宙的重要方向。当前美、俄等国已重启重型运载火箭研制计划,我国同样需要能力更强的运载火箭。

  今年3月,我国长征九号重型火箭所用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成功开展涡轮泵联试,标志着该发动机达到整机装配条件。

  长征九号是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一型火箭。通过对助推器数量以及芯一级的调整,可以构建近地轨道运载能力50吨至140吨、奔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5吨至50吨、奔火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2吨至44吨的系列化型谱。按照任务规划,该火箭预计将于2028年前后实现首飞。

  一院重型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张智介绍,我国重型火箭项目将分成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完成系列构型模块的研制,实现火箭首飞,使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火星取样返回、载人月球探测等重大工程需求;第二阶段将进一步完善重型火箭系列化构型,进行应用飞行,同时利用可重复使用技术降低火箭成本;在第三阶段,我国将研发新材料、新动力等更多新技术,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火箭对载人登火、空间太阳能电站等更大规模空间探测任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适应性。

  结合未来航天发展需求,一院依托新一代运载火箭可靠技术,结合传统长征火箭的成功经验,面向发射服务市场研制了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以弥补我国现役运载火箭在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发射能力上的空档。同时努力降低火箭成本,满足未来中高轨商业发射市场需求。

  此外,一院还开展了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包括伞降回首和垂直起降技术,完成了部分试验验证,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明确了发展升力体式重复使用运载器“三步走”的发展思路。(记者 付毅飞)

  • 相关阅读
  • “人工智能”助力新药研发精准医疗

      昨天,由浙江大学校友总会主办、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承办的“浙江大学长三角论坛”在上海举行,数十位专家学者探讨“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主题,判断人工智能乃创新药研发和精准医疗大势所趋,正为生命科学从...

    时间:04-28
  • 世园会接通首个5G高清视频电话

    4月27日,媒体记者在世园会新闻中心体验应用5G移动通讯的手机视频直播。记者 潘之望摄   昨天在世园会新闻中心的5G展台,北京电信副总经理项煌妹与在延庆区融媒体中心的延庆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树清现场连...

    时间:04-28
  • 北京世园会新闻中心5G信号全覆盖

      昨日,北京世园会新闻中心,中国电信北京公司副总经理项煌妹介绍新闻中心5G网络体验,并与延庆区融媒体中心进行5G视频连线。   北京世园会新闻中心一、二层均设有媒体公共工作区,总计204个工位供记者免...

    时间:04-28
  • 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创新基础 “中国青少年STEAM教育发展创新行动”项目启动

      新华网北京4月26日电(记者 陈听雨) 4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指导,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主办,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科教创新专业委员会承...

    时间:04-26
  • 图书二维码,原来是摆设?

      现在的图书封底流行加上二维码,但基本上已经沦为广告,并不能给读者提供新鲜内容。记者 路艳霞摄   如今,在图书封底,二维码成了标配。但所谓的二维码却几乎变成了广告导引,通过扫描二维码读AR图书,却...

    时间:04-26
  • 芯片需求遇冷 三星利润下滑近三成

      受智能手机和芯片需求下降影响,韩国三星电子1月31日公布了表现不佳的财报,利润下滑近三成,并提醒投资者2019年公司业绩可能持续承压。   财报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三星公司表现下滑。其中,销售额为59.2...

    时间:04-26
  • “一航津平2”来了,海底便有了“路”

    自升式碎石铺设整平船“一航津平2”   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又一款基建“神器”来了!   近日,由中交一航局研发、上海振华重工建造的自升式碎石铺设整平船“一航津平2”在南通下水,船体为箱型“回”字结构...

    时间:04-26
  • 奶牛繁殖进入“5G”时代

    奶牛活体采卵   在接连突破了全基因组选择、遗传缺陷评估、奶牛活体采卵、体外受精、体外胚胎生产和胚胎移植等6项核心技术之后,通过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科研型企业奥克斯畜牧种业公司与跨国企业神...

    时间:04-26
  • “透视”技术为精确打印人体器官带来曙光

      怎样3D打印出逼真的人体器官?据《每日邮报》24日报道,德国慕尼黑大学埃蒂尔克领衔的研究团队提出一种能够精确描绘器官内部结构的“透视”技术,3D打印人体器官将“有图可依”,为医疗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

    时间:04-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