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从一到百并不简单 人工智能星座还在路上

2019-07-08 07:37:34

来源: 科技日报

  “可编程的‘智能卫星’出现,使得卫星可以在轨改变任务、功能,这会改变原先的产业链,很多相关产业会因为卫星功能的提升而消失。”在不久前举办的2019年美国卫星大会展会上,传统卫星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发言让人真切意识到:卫星的新时代来了。

  有媒体这样评价发生的改变,“以前只能从新航天公司那里听到的词句,比如人工智能、软件定义等,多次出现在传统企业的发言中”。传统势力也欣喜“拥抱”新技术,人工智能卫星、天基AI真的要来了。

  “原本,卫星上天之前定位为遥感卫星就只负责遥感,气象卫星只负责气象,探测卫星只负责探测,未来的智能卫星却可以依据上注(安装)的软件不同拥有‘转换思维’的能力,做完全不同的事情。”近日,中国2019软件定义卫星高峰论坛举办,中国科学院软件所研究员赵军锁解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改变任务、功能”。将天基超算平台装载于卫星,不仅可以改变卫星用途,还能做很多意想不到的事,目前中国已经有了正在运转的试验星。

  智能卫星有何特别之处

  据报道,智能卫星拥有“判云读雾”和“无人驾驶”的能力。

  “判云读雾”实际上是对图像质量的判读。据介绍,传统卫星没有判读能力,所有拍摄的图片都会“原封不动”地下载,由地面测控中心进行筛检、再合成,这将浪费大量的信道资源。而装载了人工智能系统的卫星,会“判读”“筛选”用得上的图片下传,不仅进行了初筛还节约了大量信道资源。

  “无人驾驶”的提法却在业内存在争议,有业内人士表示,卫星不是运输工具,不应有“驾驶”一说,卫星只存在运行维护、操作操控的说法。“如果是想表达无人运维或无人操控的概念,目前的大多数低轨卫星在测控不可见弧段本身就是无人操控的(靠自主控制),在可见弧段需要对其进行测控。”

  事实上,在天基领域,卫星会受到太阳、地球等引力的影响,轨道会发生一些漂移,多种干扰产生的摄动都需要地面对卫星的测控支持。

  “无人操控”虽然难以实现,但真正的智能卫星却可以“请求”管控。2018年11月中国科学院软件所主导发射入轨的“天智一号”上,上注了自主请求式管控APP,能够利用星上实时或历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数据进行自主定轨,未来可自行高精度调整轨道。卫星还有判断能力,一旦发现轨道偏差超出设定门限,卫星便会自主向地面发出管控请求。2019年1月7日至3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联合开展了自主请求式管控试验,获得成功。

  相关试验还证明了,智能卫星的判读数据还可以更进一步进行初筛后的计算工作,实现从数据到信息的提取,如民航机场流量监测、植被监测、突发事件监测等。例如要比对一个机场每天起降航班的次数,卫星可以在天基进行运算,直接给出数据,不需要把图片传下来再计算,数据传输量很可能消减近百倍。

  任务可变、天基计算、请求管控等,都是更智能的卫星的能力。但这并不是全部,赵军锁说:“我们希望构建的是一个智能无限延展的平台。人工智能要发展起来单靠一个单位是无法完成的,为此软件所希望把底层算法移植到卫星上,让地面的软件开发者可以参与到天基智能的形成中来。”

  功耗、算力、卫星数据安全等难题待解

  对于更高级别的人工智能来说,功耗和算力是两大“拦路虎”。卫星的载荷有限,在太空中运行也很难得到大量的运行能源,因此,如何在低功耗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算力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天智一号”还搭载了云计算平台,通过自主感知计算负载实现智能管理、调度计算资源,在轨完成大部分数据处理工作,省去了大量不必要的数据传输。

  目前人工智能的模型大多在地面上,无法在天基进行,仍旧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下传,学习后将模型上传,要进行反复地矫正、训练比较困难。

  但把地面上的超级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搬到天上,难以实现,主要是无法克服载重和功耗的问题。“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软件的方法,针对更低功耗的芯片做算法上的‘翻译’,让现在GPU(图形处理器)上跑的算法能直接在低功耗处理器上跑,把人工智能算法搬到卫星上。这样就能在卫星上做更多的运算,让卫星上的人工智能与地面的差距越来越小。”赵军锁说。

  此外,卫星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据报道,美国卫星大会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表达了对智能卫星安全性的担忧。

  有代码的地方就会有可被攻击的漏洞。让卫星获得人工智能,离不开系统、应用、算法、软件,而这些都是通过代码实现的。无疑,使用开源代码,如果没有吃透、摸清,很容易被攻击。

  因此确保卫星安全,必须实现底层代码的自主可控。

  软件定义卫星联盟正在打造的SPUTNIX系统就是一个定制的系统,在开源、开放的同时保证卫星系统的安全可靠。

  建设人工智能星座,星间通信链路是关键

  单个卫星实现人工智能之后,才能进行人工智能星座的构建。当系统从一个变为一群,星间的数据传输便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数据传递如何最迅速、算力分配如何最优等问题随之而来。

  在茫茫太空中,彼此距离遥远的卫星发射的激光又如何能够抵达另一颗卫星的接收设备呢?

  “两颗星之间的距离平均为数千公里,并且会相对快速移动。”关于星座间的联络,行云航天公司副总经理杜利介绍,两颗星之间完成建立联系的瞬间精准还只是第一步,稳定地在严苛的太空环境下保持均一、持续的联系,不掉线也对星间通信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杜利介绍,建立星间通信链路并保持链路稳定是一项最关键的技术。两颗卫星始终处于相对高速运动,要成功建链并保持稳定需要瞄准、捕获和跟踪。

  “星间激光通信是极远距离、极弱信号的探测,其技术难点来自于超远的距离、链路的动态变化和复杂的空间环境。”杜利说,由于距离超远,星间可采用激光通信技术,这就要求发展功率大、功耗低、线宽窄和温度稳定性好的激光器模块,超高灵敏度的光电探测器,以及高速光电转换器件。

  此外,在星座系统规模上,杜利提醒,一般来说:如果单星质量在百十公斤以下、单一功能的卫星,其投入成本不高,几十、几百颗星座的投资、建设、运营还是可以承受的,以好的商业模式长期运营也可以盈利;但如果单星质量到了吨级,甚至数吨级,其结构和功能往往比较复杂,制造成本很高,其星座系统的建设、运营、管理也很复杂,整个系统投入像个天文数字,一般很难用商业航天模式去解决,此类商业航天项目通常获利困难,不易成功。

  相关链接

  智能卫星“天智一号”能做这些事

  据悉,“天智一号”卫星的核心是一个小型高性能星载云计算平台,支持有效载荷即插即用、应用软件按需加载,可以通过上注不同的应用软件,让卫星完成不同的任务。与传统卫星相比,“天智一号”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智能程度高,卫星所获大部分数据处理均可在轨完成,根据需要下传地面;二是卫星为开放型系统,用户可以为卫星开发软件,并可根据一定流程将开发的软件上注卫星,开展在轨试验;三是卫星的实时状态,普通大众可通过手机利用“追星APP”访问查询,并与卫星互动,甚至在“天智一号”空闲时指挥卫星在轨实时执行“太空自拍”等空间任务。

  此外,“天智一号”卫星是“天智”系列新技术试验卫星中的第一颗。在接下来的5到8年时间里,已经规划的“天智二号”到“天智十号”共17颗星将陆续发射。(记者 张佳星)

  • 相关阅读
  • 垃圾分类从监管到处理,高科技一路“护送”

      最新的垃圾分类立法考验着上海这座国际化城市。垃圾定点分时投放可能会造成小区垃圾随地乱扔现象,垃圾分类监督耗费的人力物力造成新的社会成本,后续垃圾处理产业化更是关系到这场运动能否进行到底的最后一...

    时间:07-09
  • 氢燃料电池飞行车概念模型发布

      未来,人们也许会驾驶飞行车完成日常通勤。美国阿拉卡科技公司设计的一款名为Skai的六旋翼概念飞行车,使用氢燃料电池替代普通飞行器电池,能提供足够动力、承载更多重量、飞行更长时间。近日,该公司在洛杉...

    时间:07-09
  • 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升级

      以“AI上·智慧生活”为主题的第十八届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展近期在上海隆重开幕。作为全球几大消费电子展之一,每年都会有数百家企业带着业界最新产品参展。   “这次展会给我印象最深的产品是康佳的全景A...

    时间:07-09
  • 违法违规APP将无处藏身

      近日,工信部印发《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提升网络数据安全保护能力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解决数据过度采集滥用、非法交易及用户数据泄露等数据安全问题,加快推动构建行业网络数据安全综合保障...

    时间:07-09
  • 全球5G市场潜在价值达4.3万亿美元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近日发布研究认为,5G商用牌照的发放有助于提速国内5G网络建设并增大投资规模,带动5G全产业链发展。   从产业链角度看,5G的建设包含一系列领域,包括网络规划、基站建设、终端设备...

    时间:07-09
  • 上半年北京PM2.5创历史同期最低

      2019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行动论坛昨日在京开幕。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北京PM2.5累计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为历史同期最低。近年来,北京以重型柴油车为重点,持续推进车辆电动化...

    时间:07-09
  • 5G应用陆续落地,大规模商用仍需时日

      新华社上海7月8日电 题:5G应用陆续落地,大规模商用仍需时日   新华社记者高少华、高亢   工业、文化、医疗、物流、交通……记者近期在河北、四川、浙江、内蒙古等多地采访发现,伴随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时间:07-08
  • 新能源车自燃原因何在?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自燃或爆炸问题已发生近50起。这让全社会对电动汽车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问题以及电池稳定性的担忧更进了一步。发生此类事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近日,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

    时间:07-08
  • 手机号码误标记取消难,咋办

      中国联通日前宣布,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及当前的主流标记服务企业合作,面向用户免费开放号码标记清除一站式查询与清除服务。这其实是为了解决用户号码标记清除难的问题。   近年来,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

    时间:07-08
  • 欧阳自远:AI将助力嫦娥五号铲取月壤

      “嫦娥五号将软着陆在月球上,随后取样返回。”7月5日举办的2019软件定义卫星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月面取样返回航天器要发射、降落、取样,还要回来,会有...

    时间:07-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