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世界第一艘双向破冰科考船年底首航南极

2019-07-11 07:56:08

来源: 科技日报

  7月11日,中国“航海日”,我国首艘自主制造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将交付给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今年有望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编队赴南北极进行科考和后勤补给,提高我国在极地海冰区开展考察活动的能力。

  “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相比“雪龙”号,“雪龙2”号最大特点是结构强度满足PC3要求,双向破冰,并且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为国际极地主流的中型破冰船型,且为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这意味着我国极地考察区域和季节得到了极大拓展和延长。

  中西合璧 “搭档”式联合设计

  受限于破冰能力,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学考察工作,主要集中在夏季。但即使在夏季,他们仍被阻挡在南极大陆外围数十公里的陆缘冰区域,或北极点附近的北冰洋中心区。这也包括我国于1994年首航南极的“雪龙”号。

  中国需要一艘新的极地科考船,这一想法在2008年酝酿成熟。2009年6月,国务院专题会议批准立项,并确立“国内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原则,要求选择国内和国外在破冰科考方面最强的设计公司开展合作。

  “从构思、调研,到联合设计和自主建造,对我们和船东来说,就像孕育一个新生儿,毫无经验怀胎十年,其中的迷茫、艰辛、喜悦难以用语言表达。”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以下简称七〇八所)研究员、“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无限感慨。

  此前,作为非极地国家,我国已做了很长时间的铺垫工作。1978年,当时的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第七〇八研究所(七〇八所前身)的多名资深前辈,就开始搜集破冰船的相关素材,并形成《国外破冰型考察船资料汇集》。从1984年执行首次南极科考任务开始,我国也已积累了30多年的极地科考经验。

  “毕竟这是我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破冰船,难就难在这是我们没走过的一条路,船舶的使用环境、年限要求又特别高,我们寻找一位同行者,也是为了给这个重大项目上一份‘双保险’。”吴刚告诉记者,“雪龙2”号的基本设计由国外参与方阿克北极公司主导完成,但基本设计中的敞水性能改进和科考设计部分、详细设计、施工设计、建造工艺等均由国内设计院、船级社、船企等完成。从对接、研讨、改进到敲定方案,与外方几轮交流下来的图纸意见清单PCF就超过1000来份。

  对于这种中外合作方式,他特别强调说,这次不是接力棒式的合作,也不是简单地买国外图纸,中外双方是互相伴随的高度融合的搭档。在整个过程中,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江南造船厂以及中国船级社也做了大量工作,“雪龙2”号建成后,将拥有双船级。

  高精度 设备安装误差以毫米计算

  重达13000吨的“雪龙2”号采用总段建造法,将船体分为131个分段,再将分段总组成11个总段,11个总段按照从艉向艏、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合拢。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雪龙2”号总工艺师赵振华带领团队,通过构建数字样船,在生产设计过程中逐步细化落实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方案,并时刻跟进建造状态,确保图纸变为实物过程中无误。

  “基于公司现有的公务科考船型工艺技术体系,我们从船型本身的固有特点着手,从极地破冰、大洋科考以及总体要求三个方面进行关键技术分解。”赵振华说,经历无数个不眠之夜,团队完成了17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制了7891份设计图纸,撰写了287份技术协议与70多份专项工艺材料。

  “雪龙2”号全船管系达22000余根、电缆敷设480余公里、舾装件84000余件、设备总数达到421台套,重量重心控制难度极大。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重量重心控制小组,编制专项控制方案、实施细则以及超差处理程序,完成近20份控制文件编制,形成各个阶段数据跟踪表库,对2400块钢板测厚,131个分段、200个主要设备称重,以确保“雪龙2”号重量重心指标得到有效控制。

  为保证能穿透数米厚的冰层,“雪龙2”号船体使用了特殊钢材,外壳最厚的地方达100毫米,比常规船舶板材厚三至五成。要将外壳厚度大的板材光滑折弯为曲面,十分考验研发、设计、制作全流程的技术水平。赵振华说,在“雪龙2”号制造过程中,团队采用国内首套三维数控弯板技术,将以往工人需要几天才能加工成形的弯板,在3个小时内折弯设计成型。在制作环节,从细节着手提高焊接质量和安装精度,比如在进行10米长全海深多波束底座装焊时,平面度控制在2毫米范围内。

  值得一提的是,“雪龙2”号的船体和设备上,共安装设置了7000多个智能感应点,智能机舱能通过传感器等设备进行船体全寿命监测,智能船体可以自动进行“健康体检”,并收集船体钢板与冰面的摩擦数据,吴刚说,这将为今后设计制造新船型提供参考。(记者 陈 瑜)

  • 相关阅读
  • 人工智能正成为遥感大数据的“解译侠”

      “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自动获取、加工与提取技术,遥感信息能够更加快速广泛地应用于不同领域。”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徐文在7月9日至10日于北京召开的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WGDC 2019)上表示,人工智...

    时间:07-11
  • 星河动力完成火箭发动机核心组件试车

      记者10日从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液氧煤油发动机燃气发生器近日完成7次地面热试车,累计试车时间380秒,单次最长工作时间达100秒。试验的成功,为该公司“智神星”运载火箭的研制带来...

    时间:07-11
  • 制冷家电掀起创新热潮

      近日,由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指导、京东家电联合中国家电网主办的“上京东·坐享清凉生活——2019清凉家电行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举办期间发布了《2019清凉家电行业白皮书》。国家信息中心资深产业专家...

    时间:07-11
  • 未来城市凸显智慧交通

      近日,2019花城科技论坛在广州举办,业内专家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言献策,对未来城市发展形态的新趋势作出预判。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0万亿元,未来5年将保持年均33.38%...

    时间:07-11
  • 云计算成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重要支撑

    ??当前,在政府积极引导和企业战略布局的推动下,经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云计算已经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 ??近日,多位业界专家和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

    时间:07-11
  • 专业的电子竞技员很紧缺

      2019年电子竞技总观看人数增长到4.54亿,同比增长15.0%;2018年,上半年LPL赛区职业赛事直播观赛人次超过70.9亿……这些数据,意味着电子竞技已经成为一项国际化专业化的产业。   随着产业发展需求的增长,...

    时间:07-11
  • 小米“过冬”雷军抛掉“速胜幻想”

      “小米的新家,小米科技园终于落成了!马上开始搬家,预计九月底搬完”。在小米上市一周年之际的7月9日21时53分,雷军在微博上宣布了这一消息,并配上自己喜笑颜开的照片。   当晚,雷军带着众多高管与上千...

    时间:07-11
  • 5G时代不能忽视“老人机”用户利益诉求

      “怎么都找不到信号?”近日,一名中国联通3G手机用户经历的“小意外”,在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三大运营商即将关闭2G、3G信号服务”的说法不胫而走。后经调查,该联通用户3G手机无法通话的状况,是用户所...

    时间:07-11
  • 受益技术赋能 东亚跨境电商高速增长

      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东亚电商发展峰会暨2019山东省电商大会上,中外业界人士纷纷表示,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科技金融等技术越来越成熟的应用,跨境电商行业,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望迎接更多发展红利...

    时间:07-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