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世界第一艘双向破冰科考船年底首航南极

2019-07-11 07:56:08

来源: 科技日报

  7月11日,中国“航海日”,我国首艘自主制造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将交付给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今年有望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编队赴南北极进行科考和后勤补给,提高我国在极地海冰区开展考察活动的能力。

  “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相比“雪龙”号,“雪龙2”号最大特点是结构强度满足PC3要求,双向破冰,并且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为国际极地主流的中型破冰船型,且为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这意味着我国极地考察区域和季节得到了极大拓展和延长。

  中西合璧 “搭档”式联合设计

  受限于破冰能力,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学考察工作,主要集中在夏季。但即使在夏季,他们仍被阻挡在南极大陆外围数十公里的陆缘冰区域,或北极点附近的北冰洋中心区。这也包括我国于1994年首航南极的“雪龙”号。

  中国需要一艘新的极地科考船,这一想法在2008年酝酿成熟。2009年6月,国务院专题会议批准立项,并确立“国内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原则,要求选择国内和国外在破冰科考方面最强的设计公司开展合作。

  “从构思、调研,到联合设计和自主建造,对我们和船东来说,就像孕育一个新生儿,毫无经验怀胎十年,其中的迷茫、艰辛、喜悦难以用语言表达。”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以下简称七〇八所)研究员、“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无限感慨。

  此前,作为非极地国家,我国已做了很长时间的铺垫工作。1978年,当时的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第七〇八研究所(七〇八所前身)的多名资深前辈,就开始搜集破冰船的相关素材,并形成《国外破冰型考察船资料汇集》。从1984年执行首次南极科考任务开始,我国也已积累了30多年的极地科考经验。

  “毕竟这是我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破冰船,难就难在这是我们没走过的一条路,船舶的使用环境、年限要求又特别高,我们寻找一位同行者,也是为了给这个重大项目上一份‘双保险’。”吴刚告诉记者,“雪龙2”号的基本设计由国外参与方阿克北极公司主导完成,但基本设计中的敞水性能改进和科考设计部分、详细设计、施工设计、建造工艺等均由国内设计院、船级社、船企等完成。从对接、研讨、改进到敲定方案,与外方几轮交流下来的图纸意见清单PCF就超过1000来份。

  对于这种中外合作方式,他特别强调说,这次不是接力棒式的合作,也不是简单地买国外图纸,中外双方是互相伴随的高度融合的搭档。在整个过程中,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江南造船厂以及中国船级社也做了大量工作,“雪龙2”号建成后,将拥有双船级。

  高精度 设备安装误差以毫米计算

  重达13000吨的“雪龙2”号采用总段建造法,将船体分为131个分段,再将分段总组成11个总段,11个总段按照从艉向艏、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合拢。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雪龙2”号总工艺师赵振华带领团队,通过构建数字样船,在生产设计过程中逐步细化落实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方案,并时刻跟进建造状态,确保图纸变为实物过程中无误。

  “基于公司现有的公务科考船型工艺技术体系,我们从船型本身的固有特点着手,从极地破冰、大洋科考以及总体要求三个方面进行关键技术分解。”赵振华说,经历无数个不眠之夜,团队完成了17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制了7891份设计图纸,撰写了287份技术协议与70多份专项工艺材料。

  “雪龙2”号全船管系达22000余根、电缆敷设480余公里、舾装件84000余件、设备总数达到421台套,重量重心控制难度极大。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重量重心控制小组,编制专项控制方案、实施细则以及超差处理程序,完成近20份控制文件编制,形成各个阶段数据跟踪表库,对2400块钢板测厚,131个分段、200个主要设备称重,以确保“雪龙2”号重量重心指标得到有效控制。

  为保证能穿透数米厚的冰层,“雪龙2”号船体使用了特殊钢材,外壳最厚的地方达100毫米,比常规船舶板材厚三至五成。要将外壳厚度大的板材光滑折弯为曲面,十分考验研发、设计、制作全流程的技术水平。赵振华说,在“雪龙2”号制造过程中,团队采用国内首套三维数控弯板技术,将以往工人需要几天才能加工成形的弯板,在3个小时内折弯设计成型。在制作环节,从细节着手提高焊接质量和安装精度,比如在进行10米长全海深多波束底座装焊时,平面度控制在2毫米范围内。

  值得一提的是,“雪龙2”号的船体和设备上,共安装设置了7000多个智能感应点,智能机舱能通过传感器等设备进行船体全寿命监测,智能船体可以自动进行“健康体检”,并收集船体钢板与冰面的摩擦数据,吴刚说,这将为今后设计制造新船型提供参考。(记者 陈 瑜)

  • 相关阅读
  • 柔性电子技术 惊艳远不止于折叠屏

      得益于柔性显示技术的折叠屏手机已经问世,这,就是柔性电子技术的全部了吗?当然不是。   近日,第二届柔性电子国际学术大会(ICFE2019)在杭州举行。会议期间,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光明网还联合举办了第二...

    时间:07-17
  • 产业要发展 标准不可缺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还需标准先行。7月15日,第三届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会在重庆举行,本届大会以“创新引领,互联互通”为主题,近千名海内外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会,并就相关议题开展深度交流。   在大会2019...

    时间:07-17
  • 被抽“苹果税”在线医疗平台提出质疑

      俗称为“苹果税”的苹果商店服务费延展到在线医疗平台。   近日,多家在线医疗平台收到苹果公司要求,应用内购买需要使用IAP(In App Purchase 应用内购买)服务,并缴纳30%的交易所得。   截至目前,多...

    时间:07-16
  • “技术+模式”激发商业航天发展红利

      不久前,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在我国黄海海域成功发射,将七颗国产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固体运载火箭发射试验。而在美国...

    时间:07-16
  • 垃圾分类能否“扔”出新风口

      七月初,上海开始实施的生活垃圾分类政策,让“垃圾分类”一夜之间成了“网红”,引发热议。   近日,住建部给出了时间表,到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

    时间:07-16
  • 上海浦东:从六大“硬核”产业看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上海7月14日电(记者 王默玲)记者从上海浦东新区获悉,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是今年以来浦东经济运行的两大关键词。“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和“智能造”这六大“硬核”产业...

    时间:07-15
  • 急性大出血 “超级创可贴”3分钟搞定

      人们已经习惯了轻微的擦伤用创可贴来止血包扎,方便简单。但如果出现动静脉大血管破裂的喷射式出血,甚至如断肢等人身重大伤害的急性大出血,能不能有一个“超级创可贴”,第一时间自己包扎、快速止血,快速...

    时间:07-15
  • 院士向“青稞”疾呼:最怕你们没激情

      “受制于人的‘痛’不改变是不行的,我最害怕的,就是你们青年科研人员、青年学生没有激情——没有了激情,也就没有了创造力!”   说这话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韩杰才。   话毕...

    时间:07-15
  • 天宫二号将于近期择机受控再入大气层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根据计划安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完成全部拓展试验,计划于北京时间2019年7月19日择机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将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西经160度~90度、...

    时间:07-15
  • 人工智能仍在资本“风口”

      2018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融资额3832.22亿元,为全球第一。行业无论从融资额还是应用都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近日,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19...

    时间:07-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