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2020年将首探火星:中国太空探索走向深空

2019-07-12 07:46:17

来源: 新京报

  新一轮深空探测的科学浪潮悄然兴起,这其中怎能少了中国的身影呢?

  近日,媒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处获悉,中国将于2020年探测火星,通过火星卫星、火星着陆器、火星车天地联合探测火星,目前火星车已经做好。这一消息一经披露,旋即引发了广泛关注。

  2020年是火星探测窗口期

  在西方,火星曾被认为是战神玛尔斯的化身;在中国,火星因为行踪不定而被称为“荧惑”,甚至古书上有“荧惑守心,天责帝君”“荧荧之火,离离乱惑”等描述。总之,自古以来,火星给人神秘、凶险的感觉。

  即便在科学层面,火星也曾给人许多困惑。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观测精度达到了1角秒,那是望远镜发明前的最高水准,却发现对火星位置的预报误差达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8角秒,甚至连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因此遭遇巨大挑战。后来,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轨道应当是椭圆,才让此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目前对火星轨道的了解足以解释它“鬼魅行踪”。火星的轨道是个相对较扁的椭圆,偏心率达到0.0934。相较而言,地球轨道偏心率只有0.0167,属于非常圆的了。因此,火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跨度在0.546亿公里-4.01亿公里之间,就算是两者接近时距离变化范围也达到0.55亿公里-1.02亿公里。

  由此,可以推测,我们每次见到火星时,它的个头时大时小,它的运行速度也时快时慢,确实让人难以捉摸。此外,火星公转周期约为687天,接近2个地球的回归年,这就导致我们不可能每年都能见到火星。具体来说,平均间隔约26个月,火星才会再一次接近地球。难怪古人谓之“惑”。

  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要隔一年才能发射一次火星探测器,这就是航天工程上所说的“发射窗口”。

  2014年美国航天局的“马文”号(MAVEN,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和印度的“火星飞船”先后到达火星;2016年欧空局ExoMars任务无人探测器抵达火星;2018年美国航天局的“洞察”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你看,是不是每两年才有一次机会前往火星呢?所以,可以想见,2020年又将是一个“火星大年”,各个航天大国、航天机构都在摩拳擦掌,打算同台比拼。

  目前已知的发射计划包括美国航天局的“火星2020”火星车(Mars 2020 rover)、欧空局的“罗萨琳·富兰克林”号火星车(Rosalind Franklin rover)、阿联酋的“希望”号轨道探测器(Mars Hope orbiter)。2019年1月14日,中国航天局在国新办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也将于2020年前后实施。

  多国已启动火星探测计划

  是什么导致那么多的探测器都将火星作为“考察目的地”呢?原因很简单,火星是太阳系中除地球以外“最有希望的”行星。

  太阳系是一个大家庭,拥有八大行星,然而只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固态行星,这就淘汰了一半。水星离太阳太近,又无大气,不适合生存。金星的大气太过浓密,大气压强超过地球90倍,而且充满CO2、SO2等温室气体,不论何时何地表面温度始终在400℃以上,简直炼狱一般,这让它一举摘得“太阳系最热行星”称号。

  于是我们发现,火星几乎是太阳系中最接近地球的行星。火星的自转周期约为24.6小时,与地球十分接近;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倾角约65°,存在四季变化,这也和地球相似;火星大气很稀薄,只有地球的1%,虽然表面温度平均仅为-63℃,但夏天阳光直射区域温度则可以上升到20℃,赤道附近的极端最高温度则有机会达到30℃左右!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太阳系宜居之所,唯地球与“荧惑”耳。

  让人感到好奇与兴奋的,不仅仅是这些数据。近几年,人类在火星表面及轨道上部署了多个探测器,目前仍在工作的有“好奇”号(Curiosity,2011,美国)和“洞察”号(InSight,2018,美国)两个陆面探测器,以及“火星奥德赛”号(Mars Odyssey,2001,美国)、“火星快车”号(Mars Express,2003,欧洲)、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2005,美国)、“火星任务”1号(Mangalyaan,2013,印度)、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2014,美国)、火星微量气体轨道探测器(ExoMars Trace Gas Orbiter,2016,欧洲&俄罗斯)等6个轨道器,可以对火星开展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地观测。火星已经成为地球以外拥有在轨卫星最多的星球了。

  通过这些探测器,我们推测出40亿年前火星上曾经有大片海洋与大河,我们发现了火星地下盐水湖,我们观察到火星表面可疑的液体季节性流动特征,我们侦测到火星大气中不明原因的甲烷含量激增现象……所知越多,未解越多,火星引发地球人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空间探索是时候走向深空了

  新一轮深空探测的科学浪潮悄然兴起,这其中怎能少了中国的身影呢?

  令人欣喜的是,“嫦娥”工程四战四捷,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积累了很多深空探测的经验,包括航天器及载荷的设计制造、轨道设计、远距离测控、路面巡视、长期运控、探测数据处理等。现在,是时候真正走出地球摇篮,走向更远的深空了。

  我国的火星探测器由轨道器(卫星)、着陆器和巡视器(火星车)组成,一次任务实现“绕、落、巡”三大工程目标。环绕火星运行的轨道器上将搭载高、中分辨率相机、光谱仪、磁力计、表面雷达、离子和中性粒子探测仪等科学载荷;巡视器上将搭载探地雷达、光谱相机、小型气象站、磁场探测仪等载荷,这些仪器设备有望帮助我们建立起对火星全面而基础的认识。

  当然,前往火星的路途充满险恶,比如长达7-8个月的飞行、全程约5亿公里的路途、40多分钟通话延时、着陆前约8分钟的持续制动,还有火星崎岖坚硬的表面和大范围沙尘暴,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不过,我们去火星,不是因为那里好玩,也不是为了证明我们“到此一游”,而是因为我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因为我们对困难敢于挑战。着陆火星仅仅是迈向深空的第一步,未来还会尝试从火星取样返回,也会向小行星、木星等其他天体派出探测器,探索更多的未知,破解更多的谜题。(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 施韡)

  • 相关阅读
  • 赋能数字经济 超算进入融合时代

      随着5G商用大幕展开,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到来,海量的数据爆炸对计算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超算(超级计算机)迎来发展的有利时机,而融合则成为超算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不久前,国际超算大...

    时间:07-18
  • 吃鸡之后自走棋火了 腾讯网易已竞相入场

      “王校长终于败北了。”7月11日,资深玩家张海(化名)回忆起几个月前在网上观看赛事直播的场景。   2019年2月,一场自走棋全明星赛引起国内玩家的关注。赛事邀请到多位知名电竞高手过招。最让玩家瞩目的是...

    时间:07-18
  • 空间科学卫星:迈向空间科学强国

      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颗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慧眼”卫星已经发射升空两年了。“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介绍:“截至2019年6月30日,‘慧眼’对银道面扫描...

    时间:07-18
  • 柔性电子技术 惊艳远不止于折叠屏

      得益于柔性显示技术的折叠屏手机已经问世,这,就是柔性电子技术的全部了吗?当然不是。   近日,第二届柔性电子国际学术大会(ICFE2019)在杭州举行。会议期间,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光明网还联合举办了第二...

    时间:07-17
  • 产业要发展 标准不可缺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还需标准先行。7月15日,第三届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会在重庆举行,本届大会以“创新引领,互联互通”为主题,近千名海内外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会,并就相关议题开展深度交流。   在大会2019...

    时间:07-17
  • 被抽“苹果税”在线医疗平台提出质疑

      俗称为“苹果税”的苹果商店服务费延展到在线医疗平台。   近日,多家在线医疗平台收到苹果公司要求,应用内购买需要使用IAP(In App Purchase 应用内购买)服务,并缴纳30%的交易所得。   截至目前,多...

    时间:07-16
  • “技术+模式”激发商业航天发展红利

      不久前,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在我国黄海海域成功发射,将七颗国产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固体运载火箭发射试验。而在美国...

    时间:07-16
  • 垃圾分类能否“扔”出新风口

      七月初,上海开始实施的生活垃圾分类政策,让“垃圾分类”一夜之间成了“网红”,引发热议。   近日,住建部给出了时间表,到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

    时间:07-16
  • 垃圾分类能否“扔”出新风口

      七月初,上海开始实施的生活垃圾分类政策,让“垃圾分类”一夜之间成了“网红”,引发热议。   近日,住建部给出了时间表,到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

    时间:07-16
  • 上海浦东:从六大“硬核”产业看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上海7月14日电(记者 王默玲)记者从上海浦东新区获悉,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是今年以来浦东经济运行的两大关键词。“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和“智能造”这六大“硬核”产业...

    时间:07-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