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复兴号设计师梁建英: 让世界领略中国“智”造

2019-08-06 07:50:16

来源: 科技日报

  在我国高铁装备行业,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这就是唯一的女总工程师,高速动车组技术专家,如今担任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梁建英。

  她担当技术领军人,带领一支上千人的高铁研发团队,掌握高速动车组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运营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的高速动车组。如今,梁建英又带领研发团队,投入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的攻关。

  设计世界“第一速”

  1995年,从上海铁道大学毕业后,梁建英加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成为一名铁路列车设计师,开始了和中国铁路事业的不解之缘。

  2004年,国家开始加快高速铁路发展,中车四方随后开始自主研制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梁建英担任项目主任设计师,第一次亲手设计高速列车。

  高速动车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列动车组光零部件就有数十万个。从时速200公里到时速300公里,速度提升的背后,是无数道需要跨越的高难度技术门槛。2007年12月,梁建英团队成功突破空气动力学、系统集成、车体、转向架等关键技术,国内首列时速300—350公里动车组成功问世。

  2008年,梁建英再挑大梁,担任CRH380A主任设计师,设计时速达380公里,当时世界设计运行时速最高的动车组。

  为摸透动车组在高速运行条件下的动态行为、性能和规律,梁建英带领团队开展海量的科学研究试验。梁建英团队奔赴全国各地试验,在京津、武广、郑西高速铁路完成了累计长达两年的线路试验,历经450多项仿真计算,1050多项地面试验,2800多项线路试验,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于2010年成功研制出CRH380,随即在京沪高铁先导段创出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追逐中国高速列车新高度

  2013年,“复兴号”动车组研发项目启动,中国高铁又开启了新的征程。梁建英瞄准了高速列车技术的新高峰。

  为了实现“复兴号”的技术升级,梁建英带领团队殚精竭虑、精益求精。

  为拿出性能最佳的车头,她们设计了46个概念头型,从中反复比选,实施了23个工业设计方案,再遴选出7个头型,进行海量的仿真计算和试验,当最终方案出炉时,车头数据打印用的A4纸足足堆了1米多高。

  当时CRH380A动车组车厢内的噪音指标已经非常优异,比国外动车组都要低。梁建英团队定下目标,要在“和谐号”的基础上再降低3分贝以上。别看小小的3分贝,在有限的空间和重量的约束下,哪怕降低1分贝,也是极大的技术难题。她和团队在实验室进行了长达1年多的试验,光对不同材料和结构的隔音试验就做了3000多次……

  当“复兴号”震撼问世时,整车阻力降低了12%,噪音降低了4—6分贝,平稳性指标达到优级……一项项先进的指标,标注了中国高速列车的新高度。

  2017年,“复兴号”正式投入运营,并于9月在京沪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运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搭建全球框架创新体系

  梁建英在2012年担任了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在研发之外,梁建英还要带领团队与国际接轨。

  2014年,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开始筹建。梁建英多次带队出国访问意向团队,在国内,视频、电话会议不断,两国有时差,有时会议结束已是凌晨。

  然而,梁建英终归不是“钢铁侠”。她的同事、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刘韶庆还记得,2014年底,有一次去德国商谈合作事宜时,梁建英竟然“晕火车”了,这对于从不晕车的梁建英来说可是第一次。“那段时间,梁建英一边主持项目研发工作,一边和海外对接合作事宜,反复倒时差,身体透支十分厉害。”刘韶庆回忆说。

  在梁建英的努力下,两年多的时间,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最终成立。也是源于这份拼搏,梁建英带领团队先后建立了中泰、中德、中英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搭建起全球框架下的创新体系。

  如今,由梁建英及其团队亲手设计制造的动车组已经让全世界领略到中国“智”造的力量。梁建英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铁道科技特等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记者 矫 阳)

  • 相关阅读
  • 多部门将加大网络灰黑产业打击力度

      由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指导的“守护者计划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公益行动”6日举行。《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上半年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5.8...

    时间:08-07
  • 一颗小行星10日将与地球“擦肩而过”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近日报道,8月10日,小行星2006 QQ23将以1674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距地球740万公里(0.049个天文单位)的高空飞过,但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   研究人员称,这颗太空岩石直径约570米,距离...

    时间:08-07
  • 航天科工“卡片铷钟”实现量产

      记者6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3所获悉,由该所研制、被形容为“卡片铷钟”的超薄铷原子钟,日前已实现批量化生产。   据悉,卡片铷钟自2018年首款产品研制成功以来,由于具有指标高、可靠性好、体积小等...

    时间:08-07
  • 人工智能正在掀起“教育革命”

      人工智能正在教育界掀起层层浪花。   这种趋势,在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大讯飞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2019”上,体现尤为明显。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

    时间:08-06
  • 无人机上天,空域安全咋保障

      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无人机向需要的人群投放紧急医疗用品,将乘客从交通拥堵中接出来送往目的地,向农作物喷洒农药,监控建筑工地施工情况,甚至陪在登山等冒险者的左右,一旦有危险及时传回信息……   无...

    时间:08-06
  • “深海勇士”引领科学家秘境潜行

      随着“探索一号”船在三亚码头靠稳,8月5日,TS12第二航段南海科考顺利结束。科学家们早早联系好运输车和干冰,把十几天来“深海勇士”号带上来的冷水珊瑚、冷泉生物、沉积物样品等运回实验室,留待后续研究...

    时间:08-06
  • 3D打印出可正常工作的人体心脏组织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称,他们使用“悬浮水凝胶自由形式可逆嵌入”(FRESH)技术,用胶原蛋白成功3D打印出可正常工作的心脏“零件”,这项突破性技术向3D打印全...

    时间:08-06
  • 液体火箭研发成为民营航天发展方向

      7月底,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蓝箭航天)“天鹊”TQ-12液氧甲烷发动机100%推力试车圆满成功,最长试车时间100秒。天鹊发动机是世界第三台完成全系统试车考核的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也是我国目...

    时间:08-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