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主流APP今年已罕见强制索取通讯录

2019-08-20 08:07:47

来源: 新京报

  大数据时代,获取更多的用户信息已成趋势,而问题存在不是一年半载,公众对此也啧有烦言。手机APP“绑架”用户隐私权限,表面看是初创期软件业的流氓习气,说到底,折射的其实还是业界标准缺位和隐私保护连带责任缺失。

  针对手机APP违法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今年,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连出重拳,向违法违规手机APP“开刀”。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治理工作的推进,相比两年前,如今几乎所有主流APP均能对索取权限进行提醒以及配备隐私条款。不过,一些APP仍然存在强制用户授予、索取与主业无关权限以及注销困难等问题。

  如今,APP个人信息安全整改已步入“深水区”。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十余个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行业标准出台。对于用户的隐私保护正在从模糊的原则性条款,逐渐进化为可对照、可执行的细则标准。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成员何延哲向新京报记者表示,APP强制索取通讯录和地理位置权限现象今年已经明显改善。

  ●信息“裸奔”

  APP总量突破400万 爆发式增长暗藏隐忧

  “我为了贷款,曾下载过一些金融贷款类APP,结果有不少都在打开时要求我授权读取我的通话记录,允许拨打电话,提供地理位置。”提到下载的一些APP,李先生开启吐槽模式。

  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类似情形并不鲜见。今年央视3·15晚会节目现场,主持人使用一款名为“社保掌上通”的APP查询个人社保信息,与此同时网络安全专家抓取分析数据包,发现用户在查询信息时,个人信息已被发送到一家大数据公司的服务器。

  根据工信部数据,2018年,我国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净增42万款,总量达到449万款,下载量更是达到千亿人次。APP呈现爆发式增长,衍生一系列信息安全与用户隐私数据泄露的隐忧。8月13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其指出在目前下载量较大的千余款移动APP中,每款应用平均申请25项权限,其中申请了与业务无关的拨打电话权限的APP数量占比超过30%。每款应用平均收集20项个人信息和设备信息等。此外,大量APP存在探测其他APP或读写用户设备文件等异常行为,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造成潜在安全威胁。

  6月初,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网络安全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以下简称《信息规范》),依据个人信息收集最少够用的原则以及不同种类APP的业务范围,对地图导航、网上购物、餐饮外卖等16类APP收集个人信息的范围给出了参考。6月10日至17日,新京报记者依照《信息规范》中的分类选取了50款常用APP实测,结果显示24款APP索取的权限超出范围,其中,智联招聘索取了相机、位置、通讯录权限,百合婚恋收集了通讯录权限。

  安全专家向新京报记者介绍,随着市场上APP功能越来越丰富,申请的权限也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以窃取泄露用户信息为目的的恶意APP和提供服务的APP申请权限交集更大。“目前许多APP都有‘语音搜索’功能,即便这并非其核心功能,开启与否区别不大,但一旦开启,就意味着APP有了窥探用户隐私的能力。”

  ●数据之争

  企业抢食流量变现 浏览记录用于推广告

  7月底,互联网巨头相继陷入“窃听门”。英国《卫报》报道称,苹果公司将部分用户与智能助手Siri的对话录音发送给该公司全球范围内的承包商,用于分析Siri的反应是否合理、服务是否到位。同样“沦陷”的还有谷歌公司,其承认雇用的外包合同工会听取用户与其人工智能语音助手的对话,用于让其语音服务拥有可以支持更多语言、音调和方言的功能。

  有专家指出,在“大数据决胜”的背景下,一些互联网企业将线上消费者视为大数据掠夺的重要资源。除手机APP主动索权外,一些企业利用格式条款将诸多索权隐匿在用户协议中,这样的做法也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获取的消费者信息越多,能绘制的消费者画像越精准,从而达到流量变现的目的。

  安全专家对记者表示,用户在手机以及PC上所做的任何行为都能成为用户数据,被用于广告推送。“如用户在浏览网页时,其浏览记录等数据会储存起来,该数据记录被称为cookie,百度等浏览器向用户推送广告的逻辑正是基于cookie技术,而现在APP端推送广告的行为也是采用了类似cookie的技术。”

  用户在APP内的浏览记录被用于广告推送已成为当前国内APP界的基本“共识”之一,新京报记者浏览主流APP发现,几乎所有有广告推送的APP均会在隐私协议内备注“可能收集用户浏览记录等用于广告推送”等类似条款,但用户在使用APP时往往对这类隐私条款的具体内容并不关心,直接确认后就会开始使用,这意味着定向推送是用户知情同意且合理的。

  “绘制用户画像是许多APP的‘隐含功能’。”从事网络安全方面工作的李淳(化名)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例如不管百度、腾讯还是阿里,它们的APP中都有相关的隐私协议,可以合法地读取用户各个维度的数据,从而绘制用户画像,以分析客源构成,为广告营销作参考。”

  新京报记者曾从获客软件处看到关于用户画像的数据,其用户画像维度精确到27项,例如“性别女,25-34岁,本科,旅游达人,无未成年子女,收入3k-5k,无车,企业白领,IT业人员,已婚无房,手机档次低档等”。

  ●整改见效

  今年十余新规出台 强制索取位置有改善

  目前,在多部委对APP信息保护的监督下,APP个人信息安全的整改已经步入“深水区”。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研究起草了《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征求意见稿)》等十余个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行业标准。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成员何延哲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今年最显著的变化是APP强制索取通讯录和地理位置权限的现象有所改善,过去不少APP都有强制索取通讯录权限的情况,例如主打社交、金融借贷类的APP。但现在几乎找不到主流APP有强制索取通讯录权限的。

  “今年我们重点关注在安装APP时通过一揽子方式,要求用户打开多个收集个人信息权限否则不让安装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也有很大好转,前段时间,我们对下载量大的300款APP测试发现,仅极个别还未彻底更正该问题。”何延哲表示。在他看来,一两年前多数APP隐私政策缺失,但现在情况已改观,包括APP注销渠道也陆续上线。“这和隐私政策一样,从两年前到现在一直在优化。”

  7月至8月,新京报记者接触网信办、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基层网安干警等多个监管部门人士后发现,对于APP的治理,目前主流APP大多趋于规范。不过,基于安卓手机隐私权限颗粒等客观条件,目前还无法做到完全杜绝APP“偷窥”隐私的可能性,因为其代价是用户体验受损以及发展停滞,如何在用户体验、保证发展的同时保护用户隐私,是监管部门思考最多的地方之一。

  “对于APP的治理,我们的管理思路是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抓企业APP的合规性。”监管部门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隐私保护较为严格,但这也限制了大数据行业的发展,我们不能只注重安全,对企业‘一刀切’,还是要平衡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记者 罗亦丹 实习生 巢子怡)

?

  • 相关阅读
  • 我国加快实现网络“内生安全”

      将加快出台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推进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生态。   “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在近日举办的2019北京网络...

    时间:08-27
  • 4G和5G将长期协同发展

      当前,5G正在加速推进。在4G向5G过渡的过程中,消费者的疑虑和观望都可以理解。这就需要运营商及时加强与消费者沟通,积极回应诉求和关注,增进消费者对于4G与5G政策的了解,防止产生误解。   最近,有传言...

    时间:08-27
  • 英特尔推出两款新处理器

      英特尔公司近日连续公布了两款新的计算机处理器,一是首次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Springhill,另一个是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彗星湖”,它们的面世均与以色列研究人员的努力相关。   英特尔表示,Springhill是公...

    时间:08-27
  • 进军5G时代 我国新闻业首迎25款媒体机器人

      8月26日下午,目前国内最大的媒体机器人生产商和服务商新华智云正式对外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25款媒体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已集成在“媒体大脑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上。它们功能各异:有的可以进行文字...

    时间:08-27
  • 新蓝海!机器人教育培训市场兴起

      再能干的机器人,也离不开人的研发、编程、维护。   在8月20日至25日举行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式各样的新锐机器人一如既往地惹人注目。不过,一个现象也特别值得关注:有些厂商开始关注机器人背后的...

    时间:08-27
  • “微信车载版”可查消息及语音通话

      8月26日,在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腾讯公司联手长安汽车展示了微信车载版,微信车载版仅提供:查看未读消息、发送消息以及语音通话。并采用全语音交互结合方向盘控制按键的方式,让用户眼不离开前方...

    时间:08-27
  • 6岁以下儿童注意 长期使用电子产品面临六大伤害

      6岁男孩小明,肩膀经常出现酸痛,妈妈带着他到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孩子的颈椎已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医生询问孩子日常生活习惯时,小明的妈妈说,孩子很淘气,父母平时工作太忙,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孩子从...

    时间:08-26
  • 我国建立首个水下隧道技术创新平台

      24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水下隧道工程技术分会,这是我国首个水下隧道专业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平台。   在成立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钱七虎表示,近年来,我国...

    时间:08-26
  • 我4000吨级科考船“大洋号”首次综合海试

      8月24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4000吨级大洋综合资源调查船——“大洋号”,从广州黄埔文冲船厂正式启航前往南海,进行首次调查系统装备的综合海试。   该船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设计...

    时间:08-26
  • 2300万岁绘架座β的第二颗行星“现身”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研究人员发现了第二颗围绕绘架座β(Beta?Pictoris)运行的行星,有助于天文学家对正在形成的行星系统有更深的了解。   最新研究主要作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天文学家安妮-玛...

    时间:08-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