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二○一八年我国研发经费逼近两万亿

2019-09-02 08:50:39

来源: 科技日报

  8月30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公布《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677.9亿元,比上年增加2071.8亿元,增长11.8%;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9%,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财政收入趋紧的形势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研发经费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增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副所长朱迎春说,当前我国研发经费增速保持世界领先,不仅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同时也领先于新兴经济体。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李胤解读《公报》时表示,自2013年研发经费总量超过日本以来,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一直稳居世界第二。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2017年欧盟15国平均水平(2.13%),相当于2017年经合组织35个成员国中的第12位,正接近经合组织平均水平(2.37%)。

  研发经费和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公报》中的亮点。2018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9518.2亿元,比上年增加1134.6亿元,增长13.5%;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与当年国家财政支出之比为4.31%,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738.5亿元,增长9.3%,占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比重为39.3%;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5779.7亿元,增长16.5%,占比为60.7%。

  “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较上年增长13.5%,创下2013年以来历史新高。特别是中央财政科技支出增速表现突出,较上年增长9.3%,创近6年来新高。”朱迎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大幅提高,将对形成全社会重视研发、投入研发新局面,形成多元化的研发投入格局,发挥重要导向和引领作用。

  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09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占研发经费比重为5.5%,与上年持平。李胤解释说,三大主体均实现较快增长,高等学校、政府属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589.9亿元、423.1亿元和3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0.1%和15.7%。其中,高等学校对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为51.1%,是基础研究投入的主体。

  与此同时,企业依然是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研发投入的三大主体——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研发经费分别比上年增长11.5%、10.5%和15.2%,对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分别为75.9%、12.4%和9.3%。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研发经费分别为13650亿元、3537.3亿元和2490.6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0.8%、14.3%和13.4%。东部地区研发经费占全国比重达69.4%,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中西部地区追赶步伐加快,中部地区占全国比重由2013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18%,西部地区占比由2013年的12%提高到2018年的12.7%。

  “从区域研发经费投入情况来看,大部分省市都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其中,北京、广东等15个地区的研发经费增速超过15%。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情况看,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大于2%的地区由去年的9个增至11个,湖北和重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迈入了2%时代,北京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历史新高度。”朱迎春说,需要注意的是,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区研发经费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出现双下降。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9%,连续5年超过2%,并再创历史新高。但李胤直言,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美国(2.79%)、日本(3.21%)等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基础研究、政府资金占比偏低等问题仍较突出,能真正形成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科技成果仍不足,投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此,李胤建议,我国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鼓励研发投入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各界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布局。同时,加强统筹协调,推进管理考评机制改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升科技经费投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记者 刘 垠)

  • 相关阅读
  • 植根上海的新经济企业呈现集体爆发态势

      上海,从不缺少创新的基因和创业奋斗的传奇。   新电商平台拼多多日前发布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截至8月29日美股收盘,其市值已超越传统互联网巨头百度,成为中国第五大互联网公司。至此,中国市值前十位的互...

    时间:09-02
  • 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成功发射

      8月31日7时4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将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发星——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时间:09-02
  • 篮球世界杯:首次实现“5G+8K”技术示范应用

      “图像超清晰,运动员脸上表情的细微之处都看得一清二楚,信号很流畅,首秀竟然有这么好的效果。”8月31日,在北京五棵松篮球公园户外大屏现场直播试播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北京赛事时,很多观众对5G实时...

    时间:09-02
  • “科学辟谣平台”启动:辟谣也需要“国家队”

      有了“科学辟谣平台”,有众多来自各个行业、各有专长的专家助阵,辟谣信息将会更权威、更及时、更准确。   据央视报道,由中国科协、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打造的“科学辟谣平台”,8月30日正式启动。各大网...

    时间:09-02
  • “ZAO”被屏蔽:无视用户隐私权利值得反思

      任何一家谋求长远的正派企业,都不应该把发展的代价寄托于用户隐私之上。   近日,变脸应用“ZAO”因用户协议涉嫌侵犯用户隐私而遭到质疑。舆论压力之下,该软件修改用户协议,增加“删除”功能。不过,9月...

    时间:09-02
  • 人工智能芯片发展需找准突破点

      作为人工智能(AI)产业发展的基石,AI芯片近年来发展迅猛,众多企业纷纷布局。然而,在日前于上海举行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业界人士表示,当前AI芯片发展看似火热,其实全球AI芯片产业尚处于“婴儿期...

    时间:09-02
  • 可控的人工智能 才有未来

      张田勘   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世界一些国家的著名科技公司和学界、产业界著名人士参加了此次大会,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展望分析和献计献策。中国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时间:09-02
  • 以开放态度拥抱人工智能

      近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大会围绕前沿算法、类脑智能、AI芯片、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AI+5G、AI+教育、AI+医疗、AI+工业,以及投融资等热门话题进行研讨,以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和技...

    时间:09-02
  • 反“网络霸王条款”需要互联网思维

      冯海宁   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接踵而现。与此同时,新的消费纠纷不断涌现。点餐时需要下载客户端、在线预订没享受到服务却遭遇商家不退款、APP...

    时间:09-0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