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AI要做到像人一样机智,或许还需百年

2019-09-03 08:56:39

来源: 科技日报

  过独木桥、360度前滚翻、踢球进洞……由搭载强大算法的芯片控制的机器人,凭借自己的“大脑”而非人工遥控分析判断决定如何一步步跨越障碍。日前,在首届(2019)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上,清华大学“清微Robot”队凭借零失误表现完美折桂。

  赛场外,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也从机器人延伸到人工智能产业。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过热,“一窝蜂”现象严重,更是直指现在的人工智能并非真正的智能。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我们还存在哪些误区?真正的智能,何时到来?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相关专家。

  机器人不等于人工智能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概念混淆。实际上,机器人是满足人类某些工作和任务并具备运动特性的机电设备,而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为写在集成电路芯片载体上的算法。正是算法让机器人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而自主智能机器人是机器人的高级形态,关键就在于能够自主学习。它可以像人一样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的状态进行感知和处理,根据实际条件自主产生决策,不完全依赖原有经验知识的框架式控制,形成自主的智能思维。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在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下,自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现实情况是,目前机器人的智能水平普遍不高。“如果以人的年龄来比拟,现在中国的机器人可能只有两三岁。不仅是我国,目前全世界的机器人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坦言,“虽然在相当多的场景下,机器人能代替自然人,但打造真正智能的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可厚非的是,人形机器人为我们提供了对新兴技术的研究载体。作为本届大赛的主办方之一,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教授、IEEE会士王志华勾勒的理想图景是这样的:“在今年比赛考察图像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明年把噪声环境下的语音识别指挥机器人加入其中,让赛手一边说话一边指挥。”

  技术驱动造就产业繁荣

  “人工智能是科学技术前沿的重要领域,显然也会和人类在相当长时间内共同进步。”黄维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孕育着重大的商机和市场。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整体市场规模达到383.8亿元,同比增长27.6%;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636.7亿元,同比增长17.7%。

  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能力的增强,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中国技术主导型初创型公司不断涌现。对此,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德国汉堡大学多模态智能机器人系统研究所所长张建伟认为,正是技术驱动造就了目前国内人脸识别、语音识别领域的繁荣景象。未来,真正有用的人工智能发展将出现在机器人等可以落地的领域。

  “跨模态学习是未来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我们通过交叉学科的密切合作,希望弥补中国人工智能在基础创新方面的短板。”目前,张建伟领导的“跨模态学习的自适应、预测和交互”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这是一项由德国科学基金会与中国自然基金委联合资助的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工智能领域的长期基础技术研究项目。重点研究人在多模态的感知、学习和表达能力,探索如何将模型转移到机器人身上。

  技术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对人工智能产品的认知提升,应用场景也从传统的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智慧医疗等小众领域走向刷脸支付、AI翻译、无人店、智能语音音箱等大众领域。

  不可忽视的是,人人都挂在嘴边的人工智能,有时却被资本和大众寄予了太高的期待。“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真正的智能差着十万八千里。”王志华认为,技术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资本期望技术能够很快带来回报。“资本期望2—3年回报是合理期,3—4年就算久了。但实际上,很多技术能够带来价值需要更长的时间,历史上从基础研究到形成产业经过上百年的时间的例子比比皆是。”

  张建伟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做了多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学者都知道,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做出一个像人一样灵活,实现面向真实世界多种任务的解决办法,是一个一百年的任务。”

  在王志华看来,中国的人工智能要想做大做强,还要脚踏实地一件一件事来做,具象化地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代替某种功能。因此,他强调AI的四件事情缺一不可:第一是算法,第二是算力(芯片可实现的计算能力),第三是数据,第四是应用场景。

  “强人工智能系统除了能听、能说、能看,还要能思考、能行动。”张建伟说,当前的人机混合智能是实现真正自主智能的第一步。但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政府推动,还需要很多能真正落地创造价值的项目。“发展人工智能要把技术驱动跟市场拖动两者有机融合好,未来人类生活的巨大需求场景是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

  • 相关阅读
  • 首条高世代OLED生产线投产

      8月底,我国首条高世代OLED面板线——LG Display广州OLED项目正式投产,成为全球最大尺寸和最先进的8.5代OLED生产线。该项目总投资约460亿元,预计到2021年底实现产能9万片/月,年产值约200亿元。届时,以LG...

    时间:09-04
  • 上海发布AI行动方案

      在近日落幕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发布,上海将聚焦实施7个专项行动,构建扎实的创新生态基础,到2021年,全力打响人...

    时间:09-03
  •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发布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近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安表示,按照3年修订一次的计划,2019年版《投资指南》是工业投资项目相关工作的重要参考,...

    时间:09-03
  • AI换脸的真正问题,在生物识别信息收集

      “逢脸造戏”的深度融合换脸技术概念,让一款名为ZAO的APP,在短短两天时间内位列苹果应用商店免费榜和娱乐榜双第一,用户的火热追捧甚至让其服务一度宕机。但在其火爆网络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其中...

    时间:09-03
  • 移动办公 快速发展也面临安全问题

      近日,在“北京2019网络安全大会”上,科技日报记者获悉,移动办公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例如,湖北省应急管理厅统一的综合信息移动管理平台,今年3月1日全省推广,加入考核机制。该平台可应对安全生产类、...

    时间:09-03
  • 植根上海的新经济企业呈现集体爆发态势

      上海,从不缺少创新的基因和创业奋斗的传奇。   新电商平台拼多多日前发布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截至8月29日美股收盘,其市值已超越传统互联网巨头百度,成为中国第五大互联网公司。至此,中国市值前十位的互...

    时间:09-02
  • 二○一八年我国研发经费逼近两万亿

      8月30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公布《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677.9亿元,比上年增加2071.8亿元,增长1...

    时间:09-02
  • 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成功发射

      8月31日7时4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将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发星——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时间:09-02
  • 篮球世界杯:首次实现“5G+8K”技术示范应用

      “图像超清晰,运动员脸上表情的细微之处都看得一清二楚,信号很流畅,首秀竟然有这么好的效果。”8月31日,在北京五棵松篮球公园户外大屏现场直播试播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北京赛事时,很多观众对5G实时...

    时间:09-0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