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指纹应用日益广泛,但它并不比数字密码更安全

2019-09-19 08:05:26

来源: 科技日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中指纹密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鉴于此,有人说,指纹应用如此广泛,是不是意味着它比密码更加安全呢?

  指纹、密码都是身份认证方法

  “指纹和密码都是一种身份认证的方法。从技术角度来剖析,身份认证技术可以分为基于信息秘密的身份认证、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和基于信任物体的身份认证。”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张乐君教授说。

  张乐君介绍,基于信息秘密的身份认证是通过所知道的信息来进行身份识别的,密码就是一种典型的方法。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是指通过可测量的身体部分(如指纹、虹膜等)或行为等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使用传感器或者扫描仪来读取生物的特征信息,将读取的信息和用户在数据库中的特征信息比对,如果一致则通过认证。同时,基于信任物体的身份认证是据所拥有的东西来进行身份识别的,典型的方法包括智能卡、短信认证、优盾认证等。

  两者哪个更安全因人而异

  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从最早的出门带钱包到现在的手机指纹快捷支付,从出门必带钥匙到现在指纹解锁省去了丢钥匙的尴尬,这难道不是证明了指纹更加安全吗?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臧亚丽此前对媒体表示,全世界60亿个人,每个人10个手指,而指纹又是唯一的,算下来指纹的安全性(指纹识别出错的概率)应该是600亿分之一,看起来好像是绝对安全的,但其实并不是。目前商用的指纹算法(比如手机解锁),在误识率为5万分之一的情况下,拒识率小于3%。也就是说,在别人的手指试5万次,会有一次能够非法通过认证的前提下,自己的手指每试100次,有3次会被系统拒绝掉。而降低误识率,拒识率就会高,所以,指纹系统的安全性大致是5万分之一,好一些的可能会达到10万分之一或者20万分之一,但目前的技术也就到此为止了。

  而一个8位数字组成的随机密码,一共会有1亿种方案。也就是说,随便生成一个8位数字的密码,另外一个人随机猜到的可能性是1亿分之一。如果夹杂大小写字母和符号,就会有6千万亿种可能。这么一看,反倒是密码系统更安全了?然而也不是。

  因为我们设置的密码,并不是随机的,即便是随机的密码,我们也很难记住。我们的密码设置一般都是自己惯用的几个组合,因此如果其他人对你密码的设置习惯有一定了解,也很容易破解。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教授周治平说:“站在数字世界的角度看,指纹和密码都是数字化了信息内容,实际上没有明显差异。”指纹和密码是两把不同形状、不同结构、不同原理的锁,哪个锁“更好”要取决于锁什么样的门。

  张乐君告诉记者,对于特别认真谨慎而且记忆力特别好的人,密码可能更安全;对于老年人来说长期使用固定容易记的密码安全隐患比较大,经常动态的变换密码又十分不方便,这个时候采用指纹技术就比较合适。

  指纹应用广因为更方便

  周治平说,现在工作生活中,指纹应用之所以越来越普遍,关键在于指纹属于生物特征,相对密码可以做到较好的唯一性,特别是随着一些设备的发展,指纹应用越来越便捷,用户不需要专业知识,使用门槛也低。

  为了达到更高的身份认证安全性和便捷性,某些场景会将多种身份识别技术混合使用,即所谓的“双—多因素认证”。典型的应用是某些手机银行的APP,它将身份识别分为两个场景,首次使用和长期未使用的时候采用相对复杂的“静态登录密码+短信认证+U盾”的认证方式。“对于短期和频繁的使用时,绝大多数采用指纹识别技术,这样既方便了使用又增加了安全性。”张乐君说,“如果应用场景需求中安全级别高,就要采用动态、复杂的多重认证技术,如果便捷性更重要,我们就可以选用手指轻轻一搭全部认证工作自动完成的指纹技术。”

  • 相关阅读
  • 直道超车,量子通信跑在世界前列

      高冷的量子物理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其实,过去的一百多年,量子力学的发展,所催生的各种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朝阳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时钟回拨至三年前...

    时间:09-25
  • 田大新:5G普及后将大幅度提高车联网渗透率

      随着5G商用启动,业界期待这项新技术带给传统行业新变革。比如对汽车行业而言,这将意味着自动驾驶、车联网迎来加速和突破,让整个产业充满想象空间。   “未来智慧交通的发展趋势势必为智能化、网联化,从...

    时间:09-25
  • 项目密集落地 高端制造业成为外商投资重点

      9月24日,记者从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大会期间制造业领域外企签约项目达89个、投资额391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40个、投资额118亿元;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显示等战略性...

    时间:09-25
  • 创新是建设“数字中国”的主动力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中国互联网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开拓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全球互联网举足轻重的关键力量。如何评价“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的斐然成就,下一步自主创新的发力点又在哪里?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间:09-25
  • 万物互联时代更需筑牢安全防线 ——二〇一九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现场采访见闻

      日前,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的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开展。记者在活动的开幕式、网络安全博览会、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以及各分论坛上采访发现,...

    时间:09-25
  • 共享充电宝告别一元时代?

      “共享充电宝涨价啦?”有媒体曝出,充电宝告别一元时代,“部分充电宝8元每小时”的话题昨天在新浪微博已经冲上1.2亿阅读量。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北京随机抽选了几个大型商场,对其中店铺投放的共享充电宝...

    时间:09-25
  • 地球“指纹”指引人类探寻下一个家园

      太阳系外是否有生命?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犹如寻觅一座圣杯。   目前,天文学家已发现4000多颗系外行星,研究这些行星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找到另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为未知的将来寻找下一个家园。...

    时间:09-24
  • 部分暗物质由原始黑洞构成?科学家称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科技日报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张梦然)包括欧核中心(CERN)科学家在内的一个国际团队,借助超级计算机聚焦大爆炸后瞬间诞生的原始黑洞,再现了光子与氢之间的交互。他们分析后发现,宇宙网是一个由气体和暗...

    时间:09-24
  • 科技部:新型研发机构应对标市场化薪酬

      记者从科技部网站获悉,近日科技部印发了《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该文件提出十八...

    时间:09-23
  • 距今5000年!良渚文物中发现最古老五角星图案考古探秘

      对于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来说,五角星是最熟悉的多边形了,与此同时五角星在外国也是见惯不惊的图形,现实生活中它的存在似乎也很平常。它可以庄严地出现在许多国家的国旗上,也可以很威严地出现在军人们的...

    时间:09-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