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AI“开天眼” 内镜如有神

2019-10-09 08:54:24

来源: 广州日报

  胃癌、食管癌等上消化道肿瘤早诊率低,肿瘤发病早期在基层医院容易漏诊,严重影响疗效和患者的生存时间。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昨日公布,由我国消化道肿瘤领军人物、该院院长徐瑞华教授率领的团队经两年半攻关,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消化道肿瘤内镜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图像样本诊断准确率高达90%以上。记者获悉,在AI的辅助下进行内镜检查,可令基层或低年资医生迅速拥有高级专家的诊断水平,有望降低基层胃癌、食管癌的漏诊率,并显著节约内镜检查时间、提高检查效率。

  该项成果10月4日正式在线发表于肿瘤学顶尖期刊《柳叶刀·肿瘤》(影响因子高达35.386)。这一研究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人工智能肿瘤学领域临床转化和落地应用方面迈出了国际领先的一步。

  我国消化道肿瘤早诊率不足10%

  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全球约有50%的上消化道癌症(食管癌、胃癌)等发生在中国,其中超85%的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10%,而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超90%。

  上消化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而内镜检查及活检是上消化道癌早期诊断的金标准。徐瑞华指出,我国的内镜医生十分短缺,人才缺口巨大,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早期上消化道癌在内镜下往往缺乏典型特征,医生如经验不足,或者因疲劳导致注意力分散,就很容易漏诊。

  记者获悉,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不同级别医院的内镜医生水平差异很大,导致我国早期上消化道癌的检出率低,早诊率不到10%,严重制约了上消化道癌症疗效的提高。

  “有了AI辅助,就像给内镜医生开了‘第三只眼’。”徐瑞华解释说,该智能辅助系统的速度非常快,每秒可处理118张图像。AI有独立的显示屏,在医生进行内镜检查的同时,AI自动捕获图像并上传云端,进行快速分析,实时在屏幕上显示精确的可疑病灶区域,指导内镜医生选择活检部位。

  在检查过程中,该系统可“监督”检查时间和检查部位,减少遗漏关键信息,提高检查质量。“我们都知道,千万不能去打扰工作中的内镜医生,拍他的肩膀一下,都有可能让他分散注意力,漏掉一处可疑病灶。”徐瑞华说,长时间工作的疲劳,也有可能让医生降低诊断准确率,而AI不会疲劳,能始终保持专注力。它还能自动采图存储,减少医生“一心两用”“手脚并用”带来遗漏关键信息的可能性。

  AI辅助年轻内镜医生“速成”专家

  据了解,为了训练人工智能,由平均年龄37岁、三十多名医学教授和数十名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让它接受为期两年多的学习。通过前期完成的5万余张上消化道癌患者和12万余张正常人内镜图像数据的识别和深度学习,该系统对癌变的诊断准确率可以达到96%,对早期(I期)病变的识别率可以达到90%以上,初步显示出应用于上消化道癌早诊的巨大潜力。

  为了对该系统的性能进行深入的验证,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联合全国5家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采用该系统对其提供的来自84424例患者的共1036496张内镜图像进行了识别和分析。最终结果显示该系统对上消化道癌的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而借助该系统,低年资医生的诊断率可与专家媲美,相当于“速成”专家。

  “人工智能辅助内镜检查比中年资、低年资医生的水平更高。”徐瑞华说,该系统在基层医院应用,相当于为基层医院送去了一个顶尖的内镜专家,实时指导内镜检查操作,极大地加快了内镜检查的速度并提高了活检的阳性率,为优化内镜医生工作模式,提高内镜检查效率和诊断准确率提供了可行方案。

  多家基层医院落地

  患者可免费请AI复查

  目前,该系统除了在中大肿瘤防治中心“上岗”外,已在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揭阳市人民医院、粤北人民医院、普宁市人民医院和江西省肿瘤医院落地应用。

  徐瑞华团队还构建了基于云技术的多中心上消化道癌内镜AI诊断平台,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复习并重新评估已存储的图片,来进行模拟诊断积累经验,提高技术水平,减少上消化癌的漏诊率。目前,临床医生和患者还可通过公共网站(http://graids.sysucc.org),免费访问开放共享的GRAIDS系统,并根据提示自行上传内镜图片,请AI辅助诊断系统重新评估已有诊断的准确性。

  徐瑞华介绍,下一步,中大肿瘤医院正在建立上消化道肿瘤诊疗相关多场景、多模态的人工智能诊疗模型和应用系统,形成全国首个覆盖常见上消化道肿瘤筛查、诊断、治疗全过程的人工智能诊疗决策系统,并对社会开放共享。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黄金娟、余广彪、杨森

  • 相关阅读
  • 可商用量子计算机问世 短期内仍难解决现实问题

      量子计算机,已成为引发激烈角逐的科技前沿。而且,相关竞争有愈演愈烈之势。   最近引发强烈关注的,是两大科技巨头在此领域的进展:IBM于上月宣布,将于今年10月中旬正式发布拥有53个量子比特的可商用量...

    时间:10-16
  • 亏损寒冬来袭 视频平台不能靠烧钱取暖

      最近天气转凉,感觉到寒意的,不只有我们,还有国内多家视频平台。   今年以来,爱奇艺、搜狐视频等知名视频平台,其季度营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有人不禁感叹,视频市场就像一个无底洞,今年越来越多的...

    时间:10-16
  • 三季度40余万个违规账号群组关闭

      近日,网信办公布三季度执法成效。数据显示,本季度全国网信系统累计约谈网站747家,警告网站701家,暂停更新网站91家,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取消违法网站许可或备案、关闭违法网站3933家,移送司法机关相关案件...

    时间:10-15
  • 北京银川两地远程会诊 5G技术将重构医患连接方式

      “5G时代将彻底重构医患连接方式,并引发医疗生产力的变革,而这种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将为远程医疗和智能医疗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日前,在5G技术加持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

    时间:10-14
  • 为何人到中年容易发福 或与脂肪组织中的脂质周转有关

      人到中年为何容易发福?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最近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这可能与脂肪组织中的脂质周转(储存和去除脂质的能力)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即便不多吃、不减少运动量,人的体重也更易...

    时间:10-14
  • 突破极限,中国高温超导研究领跑世界 把“命门”掌握在自己手中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超导研究团队除了收看国庆70周年庆典外,每天依然到实验室里工作。   “下一个可以用来划分时代的材料,可能就是室温超导体。”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涛眼里,...

    时间:10-14
  • 系外行星大气逃逸研究让行星形成演化进程更清晰

      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近期详细研究了太阳系以外行星大气的流体动力学逃逸问题,并修正了估计行星物质损失率的能量限制方程。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发表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时间:10-14
  • 出行领域成人工智能产业新金矿

      人工智能技术迭代更新的脚步从未停止,各类应用落地的成果不断涌现,尤其在出行领域,新技术落地的捷报频频传出。今年以来,百度与中国一汽红旗共同打造的国内首批量产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正式在长沙上路了。...

    时间:10-14
  • 首期55亿元,浦东科创母基金启动

      浦东科创母基金昨天启动。未来,基金将进一步整合资本、资源、资产优势,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的联动发展。   浦东科创母基金首期规模55亿元,聚焦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

    时间:10-11
  • 3D打印火箭 两年后飞太空?

      3D打印正在渗透到火箭行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早在2014年曾推出首个3D打印部件主氧化器阀体;蓝色起源(Blue Origin )也在其强大的BE-4引擎中融合3D打印组件;处于3D打印火箭行业领先地位的火箭实...

    时间:10-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