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中国科幻迎来黄金时代

2019-12-01 10:29:19

来源: 经济日报

  科幻究竟是一种关于未来的书写,还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尽管不那么直接的,关于当下的书写?

  随着《三体》横空出世,《流浪地球》成为爆款,一扫之前中国科幻文艺界的晦暗底色,中国科幻是否真的迎来“黄金时代”?2019中国科幻大会日前在京举行,科学家、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和不少热爱科幻、从事科幻的人们聚在一起,诠释他们关于中国科幻的时代命题。

  本土科幻生根发芽

  雨果奖的两度殊荣,让中国科幻作家蜚声国际,令科幻读者振奋不已。北京、深圳、成都各地科幻盛典繁荣开展,大咖云集、论坛争鸣……人们欢呼,“中国科幻的春天已经到来”。

  从统计数据而言,这般自信是理直气壮的。由本届大会公布的《2019年度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指出,与科幻相关的电影、游戏、阅读产业涨势强劲,2018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达到456.35亿元,比前一年增长3.26倍;且今年上半年,中国科幻电影总产值已达172.33亿元。产业拓展将更加丰富与健壮、产业从业人数稳步增长、新技术研发与科幻产业结合的趋势显著、政府投入持续增加等新现象,令人无比期待中国科幻下一阶段的精彩未来。

  “我们是充满未来感的。在世界整体科幻的衰落下,中国科幻迎来自己的辉煌,产生了科幻黄金时代最有利的条件。”科幻作家刘慈欣,更看好科幻影视的发展前景。他认为,未来5到10年,中国还会有相当数量的科幻影视作品诞生,在国内或国际上取得一定突破。

  热潮之下,科幻作为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文化“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焕发出具有本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光彩。“虽然中国科幻来自西方,但与中国文化必须有机结合。”科幻作家何夕认为,中国科幻具有多元化特点,存在各式各样的流派或风格,但作品的根还在这片东方土地上,当把那些传统而优秀的部分沉淀下来,同时大胆拥抱新鲜事物,极有可能在未来塑造出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的科幻符号。

  那么,强调“中国特色”会是中国科幻未来发展的主流吗?科幻作家王晋康不以为然。“这么丰富的文化体量,这么悠久的传统积累,这些东西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作品中,我们想不让它带点中国特色都难。”他认为,不用刻意强调中国特色,如果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那就是不要刻意模仿。

  “只要踏实回到生活环境里取材,写出来的作品百分之百是中国命题。”业内人士李兆欣则说,一个写作者,如果不能从自己身边取材,这不单是有没有中国特色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看的问题。“如果写了一个故事,里面都是外国人的名字、外国人的场景、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探讨外国人关心的主题,这连中国人都不爱看。”

  随着越来越多优秀作品在海外收获关注与美誉,中国科幻自然而然成为向世界“表达中国”的重要途径。在美国畅销科幻小说作家凯文·安德森看来,中国科幻作家和读者的思考角度与西方有所差异,人们接受不同教育、有着不同观点,中国科幻向世界提供了新视野、新表达,这样的碰撞交流最令他感到兴奋。

  科幻科学两翼齐飞

  人们渴望探索太空,于是宇宙飞船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人们困窘于不够精准的诊断和昂贵的治疗费用,于是病症扫描仪和修复仓在小说里炙手可热;人们痴痴寻觅着无所不能的“伙伴”,于是人工智能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时光飞梭,科幻正在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科幻还只是科幻吗?它究竟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科技在生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科幻开始处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大众深刻理解科技到底是什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冲击和影响,对培育整个民族创新性、想象力以及科技素养来说,都会是往上走的态势。”青年一代科幻作家陈楸帆说。

  科幻究竟是一种关于未来的书写,还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尽管不那么直接的,关于当下的书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有感于全面勃兴的中国科幻与科技革命一体同源,“科幻具有反科学性,它能够对科学神话进行质询,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思。而当科幻在中国成为巍然壮观的事业时,我们必须思考,关于科幻的功能和意义,科幻精神不仅是想象、探索或是拓宽人类视野,它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包括对社会、对此刻和对明天的展望”。

  来看看敏锐的科幻研究者们都洞察到了什么。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说,科幻作品兼具四种功能,一是表达科技时代的生活,二是协助人们描绘未来,三是对科技经验的发展路径进行批判,四是抚慰人心。“虽然科学普及和创意创新是两个‘轮子’,科幻作品不负责普及科学知识,但它负责打开想象力,打开思维边界,这么来说也可以把它纳入进科普,算是体现科学精神的一部分,科幻创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当前中国遇到很多技术和科学理论原始创新的瓶颈,很大原因是对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和敢于想象能力的缺乏。”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更关心科幻对我国科研领域的启发,特别是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方面。他指出,一个国家无论是科普还是科幻,它的繁荣不仅体现在作品上,还是一种综合实力的展现,通过产业的繁荣带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将促成更多优秀作品产生。

  “很多科学家回忆,因为孩童时接触过科幻、科普,早早就树立起追求科学的远大理想。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吸引众多师生收看,物理学、天文学成为孩子们选择未来职业的重要标志。《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诺贝尔奖获得者索恩曾表示不知道要做多少场报告才能让他的学术研究影响全球几亿人,但是《星际穿越》一部电影就做到了。”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认为,我们需要以科幻更好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思维,让更多孩子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科学星空群星闪耀。

  人人参与科幻世界

  大会期间,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1)班女生随可馨,代表江苏中学生赴京,从刘慈欣手中接过第六届全国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国家级一等奖的奖状。随可馨就是在紧张学习之余,充分享受科幻创作带给她描绘幻想世界的机会,这次大赛后更加坚定了她继续创作的决心。

  主会场中,一幅60米长的巨幅“科幻史”画卷甚是震撼。“我们一直以来用讲故事的方法去做科普,以长图为特色,现在还有了短视频产品,呈现出一种‘轻科幻’式的科普表达。”长图总策划人、局部气候调查组联合创始人孙启铭说,希望借助更多科幻元素,以丰富的形式将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与公众分享。

  2015年底,孙悦和他的团队开始筹备中国第一家科幻书店——赛凡科幻空间,他们到世界各地海淘回好玩有趣的科幻周边衍生产品,却发现不少都“made in China”。“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中国自己的科幻周边衍生产品?”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后,孙悦和他的团队马不停蹄开始调研,借鉴国外一些成熟案例,“科幻周边衍生产品市场在中国同样拥有无限可能,但国内市场仍处在起步阶段不得不面临许多问题:一是缺少原创性,二是质量不高、用料粗糙,三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品牌,四是盗版猖獗”。

  经过反复讨论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孙悦的目标很坚定,“努力做出与同质化科幻周边产品不一样的特色,做出大众接受度高的原创正版产品”。幸运的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三体》角色大头贴、充分体现原着精神的日历、融入小说标志物的书签,还有为《流浪地球》制作完整的周边图库……这些成果得到市场肯定,孙悦和他的团队乐此不疲,用科幻周边产品打造科幻生活方式。

  在12月,吴岩所在的南科大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作为策展单位之一,参与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团队这次策划的主题是‘科幻使城市升维’,就是利用科幻的角度带大家去看看城市未来什么样,也是用建筑和艺术展现科幻的美。”吴岩说。

  他期待,如果科幻的表现形式不只局限在文学,也不只是艺术,而是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今后在每个城市中心都会建起一座充满未来感的小区,达成科幻和生活的直接接触。“未来在艺术领域,科幻艺术品可能会成为热点,或者说中国好多当代艺术、先锋艺术本身就是科幻,我非常看好这个市场的开发。”

  你听,人人都在聊科幻,人人都在参与科幻,这里是科幻的世界,也是不久的将来。

  • 相关阅读
  • 网约搬家打价格战不可取

      随着网络时代到来,搬家服务也走到了线上。近几年,各路资本杀入同城货运行业,由于竞争激烈,一些货运平台便通过“低价战”吸引客户。表面来看,这对客户来说是好事,但司机的收入被压得很低,导致一些货车...

    时间:12-02
  • 电子客票来了,火车怎么坐

      刷身份证或手机二维码即可秒速进站验票乘车,电子客票带来方便的同时,如何报销,怎么进站?也需要旅客了解掌握。   无需提前取纸质车票,刷身份证或手机二维码即可秒速进站验票乘车,电子客票来了。近日,...

    时间:12-02
  • 神舟,放飞梦想成就辉煌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最近,“神舟”一词上了网络热搜。网民的众多评论反映同一种感慨:“神舟”居然已有20年!不经意间,这艘中国太空飞船的名字已是耳熟...

    时间:12-02
  • 神舟星航20年

      太空遥远,宇宙无垠,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类追逐梦想的脚步。   1999年11月20日凌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上,全新捆绑式长征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时间:12-01
  • 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发现 远超理论预言上限

      科技日报北京11月28日电 (记者高博)28日,《自然》在线发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成果: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

    时间:11-29
  • 1.2亿年前哺乳动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

      科技日报北京11月28日电 (记者陆成宽)28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早期哺乳动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多瘤...

    时间:11-29
  • 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刚需”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这两年的变化尤为明显。而且,有很多举措正在悄悄落实。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

    时间:11-28
  • 人脸识别技术国家标准工作组全面启动

      近日,在全国信标委生物特征识别分技术委员会换届大会上,人脸识别技术国家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全面启动。   此次正式成立的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工作组,由商汤科技担任组长单位,腾...

    时间:11-28
  •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会召开

      11月27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会在京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主管部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参与国家科技奖提名工作的有关学会、协会等...

    时间:11-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