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可引发核聚变

2019-12-10 08:21:28

来源: 科技日报

  根据核物理的理论,控制受控核聚变需要高能量。但是,利用X射线的最新自由电子激光器提供的能量和电磁场,可以在较低能量下引发核聚变,德国德累斯顿—罗森多夫亥姆霍兹中心(HZDR)科学家在《物理评论》杂志上证明了这一点。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通过核聚变来发电,一方面这是一种几乎取之不尽的能源,另一方面要想掌握核聚变,还有许多技术障碍。其中之一是为了引发核聚变,必须要克服聚变在一起的带相似电荷的原子核的强电排斥力,这通常需要很高能量。

  但是,还有另一种方法,该项研究的合著者弗里德曼·奎塞尔说:“如果可用较低能量,通过量子力学隧道效应也可以实现聚变。这样一来,由核心排斥力引起的能垒便以较低的能量穿过隧道。”这个过程不是理论上的构建,而是一个现实,在太阳芯中发现温度和压力条件不足以克服氢核聚变的能垒,然而,通过足够数量的隧穿过程可以维持聚变反应。

  HZDR科学家在他们目前的工作中研究了通过辐射对隧穿过程的支持是否可以促进受控的融合。迄今为止,用于触发此类过程的常规激光辐射的性能太低,但这状况很快就会改变。现在使用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XFEL),已经可以实现每平方厘米10—20瓦的功率密度。这大约相当于太阳辐射功率的1000倍,集中在1枚硬币的表面。HZDR理论物理系主任拉尔夫·许尔策豪德教授说:“这使我们进入了可以用强力X射线激光器支持这种隧穿过程的领域。”

  这个想法是,导致铁心排斥的强电场,与较弱但变化迅速的电磁场叠加在一起,这可以借助XFEL产生。HZDR科学家通过氢同位素氘和氚的融合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隧道速率,足够数量的引发隧穿过程最终可以实现成功且受控的聚变反应。现在,当谈到未来的聚变电站概念时,该反应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反应之一。

  • 相关阅读
  • 明年我国将对缺陷家电实施召回规定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审议通过了《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召回规定》”),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讨论多年的家电召回制度将首次进入实施阶段。   《召回规定》中明确,生产...

    时间:12-11
  • 华为终端明年全线搭载鸿蒙系统

      华为全球旗舰店·深圳万象天地店人头涌动,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HUAWEI Talk主题分享”会中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EMUI10的公开课。他透露,明年华为除了手机、平板和电脑,其他终端产品将全...

    时间:12-11
  • 央地新一轮政策加码知识产权保护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央地正协同发力加码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政策,其中加强新领域新业态产权保护、优化协作衔接机制等正成为新一轮施策重点。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已取得长足进步,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

    时间:12-11
  • 支持个性化需求 网络切片让5G分身有术

      据报道,中兴通讯近日携手中国电信浙江公司助力中控集团开通全国首个5G独立组网(SA)站点,并将“5G切片+边缘计算+智能制造”在浙江成功试商用,助力企业打造5G智慧新工厂。   那么,新闻中提到的切片是什...

    时间:12-11
  • 语音社交产品涌现 包容创新与严格监管需并行

      前段时间,网易公司上线了一款社交软件“声波”,用户在完成登录后可选择进入不同的语音房间进行互动。   除了“声波”,今年还涌现了不少同类的社交产品。有人不禁对此表示了担忧:在视频日渐成为互联网信...

    时间:12-11
  • 手机充一次电用一年,现有技术难实现

      1秒下载一部电影,你体验过吗?   5G时代来临,无论是玩游戏还是看直播,速度都将快到飞起,几乎没有卡顿现象。网速不再是限制用户畅游网络空间的主要障碍,相比之下,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却让人担忧。   ...

    时间:12-11
  • 中国科学家获得亚洲科学大奖

      记者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获悉,12月6日,日本仁科纪念基金会在东京会馆召开仁科芳雄奖项的颁奖典礼和晚宴,基金会理事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林诚宣布,将2019年度“仁科芳雄亚洲奖”授予中国科学...

    时间:12-10
  • 应用场景勤落地 城市管理更智慧

      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中新天津生态城加快实施“生态+智慧”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升级版和智慧城市创新版。日前,中新天津生态城华为滨海基地投入运营,27个智能产业项目“牵手”落户,将...

    时间:12-10
  • “鹊桥”又有新动作 三根天线探秘宇宙黑暗时代

      自顺利着陆月球背面以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事实上,我们能得知它们的动态,多亏“鹊桥”号中继星架起的通信桥梁。   在提供通信中继服务的同时,“鹊桥”号中继星还肩...

    时间:12-10
  • “量子压缩”升级LIGO 每周都能发现新引力波

      2015年9月,位于美国的激光干涉重力波观测仪(LIGO)首次探测到引力波,验证了爱因斯坦提出的“百年猜想”,人类天文学开启了“引力波时代”。   日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时间:12-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