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两岸可携手应对“钓鱼岛之危”
一贯坚持钓鱼岛主权归属的大陆与台湾,能否找回当年海峡两岸共守南海的那份珍贵的默契?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海言发自北京面对日本日趋强硬的立场与军力部署,两岸在钓鱼岛问题上已经越发陷入被动。如何摆脱被动?两岸应当携手应对。
首先,两岸在钓鱼岛归属问题上有着相似的立场和观点,为两岸协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971年4月台湾“外交部”曾发表声明,批评美国政府将钓鱼岛“归还”日本,并重申,钓鱼列岛的主权,不承认美日《归还冲绳协定》有关把钓鱼列岛划入“归还区域”。陈水扁期间,台湾多个政党“立委”也曾组织“立法院”“国是论坛”,一再要求台当局宣示保护钓鱼岛的决心,国亲两党多位“立委”甚至表示支持“出兵”保卫钓鱼岛。
其次,共同的“保钓”传统与共识,为两岸携手维护钓鱼岛主权提供了可能。马英九就是一名坚定的“保钓人士”,他曾参与组织“617保钓大游行”。留学哈佛时,他写就了博士论文《怒海油争:东海海床划界及外人投资之法律问题》,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台湾地区首部全面研究钓鱼岛问题的学术论文。1986年,马英九出版了《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岛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一书。该书引述大量的国际司法判例及国际条约,论证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法理依据。2002年9月,针对李登辉声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的说法,马英九在接受台湾电台节目采访时公开予以反驳。
推进大陆与台湾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协作,意义十分深远:一是可以起到对日宣示作用,表明两岸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一致立场;二是可以起到纽带作用,通过官方、非官方性质的相互沟通,带动两岸政治层面的交流;三是可以起到样板作用,通过涉钓合作,为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进一步协调立场、加强沟通提供目标层次和策略层次的参照。
从操作层面上看,钓鱼岛毗邻台湾,台湾实施保钓行动,地理上的优势较为明显,两岸关系日渐缓和的大背景下,联合保钓的时机和氛围逐步成熟。2008年台湾海巡署 “6.16”行动与大陆海监“12.8”行动,一前一后,尽管事先未做沟通,但已经客观上体现出两岸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一致立场。一旦时机成熟,两岸相关海上力量也可逐步开展公开、半公开的合作,扩大涉钓情报交流、人员沟通,乃至联合海上行动等。据凤凰网讯(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