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亚洲周刊》10月7日一期发表署名雷选锋的文章《日本在台湾情报活动曝光》。文章称,台湾渔港常有懂中文甚至台语的日本人搜集情资。日本当局长期对台湾渔船拍照存证,甚至造册监控。上月台湾渔民吸取过去出海“保钓”情报被窃的教训,“作战计划”高度保密,慎防日谍渗透。
日谍渗透如入无人之境
文章指出,台湾民间普遍存在着“哈日”的社会氛围,台湾实际上也是比较亲日、友日的。这种社会大环境让台湾人少了对日本人的戒心,也让日本人长期在台湾进行社会活动,如入无人之境。
往年台湾渔港周边会有懂中文甚至是熟悉台语的日本人,在港边徘徊造访,渔民不少还友善接待,待之以礼。但自从今年钓鱼岛争议白热化之后,台湾渔港气氛丕变,尤其在“保钓”情绪高涨的东北角渔港,渔民相约保密防谍,已成全民共识。
没事打探消息的日本人根本不可能生存,闲杂人等探听消息者也会遭到乡亲白眼,因为过去太多“保钓”人士出海,都让日方好整以暇、请君入瓮,导致铩羽而归。
记者刺探舆情细致入微
整个台湾社会的保防意识,虽然在风声鹤唳的“戒严时期”达到高峰。但解严以来,台湾社会与军队防谍意识日趋薄弱,日谍不但对政情或军情有兴趣,对台湾民情与经济情势更有兴趣,当然一些关键性的技术数据,更是日本人垂涎觊觎的“重中之重”,日本人严谨又巨细靡遗的行事风格,对台湾“公开资料”的勤于解读,详细研析,往往比一份机密的内部情资,更能看出台湾现况的端倪。
部分台湾人尤其是政商界人士,亲日者颇众,往往做出比对美国人更容易“和盘托出”的举动,尤其台日应酬文化相近,三杯黄汤下肚,K歌场合酒酣耳热,“粉味”相随,往往重要情资不经意流出。台湾政治观察家或名嘴之流,也经常会在这种场合,提供大量可观的情报给日方而不自知。
一位资深军事刊物主编指出,“维基解密”还未公开日本外务省的机密档案,否则将更加精彩。
美日互换情报成关键筹码
文章称,日本与美国情报交换的互动程度,当然比台美之间更为热络,一些“出口转内销”的情报,往往变成美日两国,在与台湾交涉互动的过程中,有效钳制台湾的重要筹码。
台湾地区与美日之间毕竟不是真正真诚、对等的交往与合作,尤其是台湾地区与日本、美国之间军事情报军事合作交流,在必须“非官方”、“戴手套”的限制下,往往都是虚晃一招。台湾军方很难与日本军方从情报交换开始,真诚地展开大幅度的合作,更何况在无法有效与现役自卫队官员来往的情况下,台日虽然近在咫尺,却恍如隔世。
要员之“私生活”成情搜重点
文章指出,日本外务省国际情报局驻台人员,与包括“内阁情报调查室”(CIRO)、“防卫省情报本部”(DHI),甚至公安调查厅(PSIA)轮番在台值勤的人员,日本在台情报机构包含了对台湾政、军、心(社会)、经济等多面向的重点情搜,更着重对重点人员“人物志”与私生活的调研。
日本人深信通过对人的掌握,可以掌握政策走向,但从这次钓鱼岛事件可以看出,日本对台湾官员的决心与能力仍在掌握范围内,但对台湾民间反日情绪的理解,还停留在绿营方面“回避复杂主权问题、争取渔权谈判”的解读,并未依据“台湾各界对日本不把台湾当回事”的反弹,或逐渐考虑两岸联手抗日的民意趋势。可见,日本情报系统在台湾的工作,仍然有其结构性的盲点,日本对台湾民意的掌握仍有力有未逮之处。